决策前夜:85 场拜访挡不住的 “生死拷问”

“2020 年那个冬天,我在董事会上被问得哑口无言。” 雷军在社交平台的自述,揭开了小米造车最隐秘的起点。彼时小米虽已跻身世界 500 强,但跨界造车的提议仍引发剧烈争议 —— 一位董事当场抛出 “三重拷问”:没有汽车供应链积淀如何破局?消费电子思维能否适配重工业逻辑?百亿级投入打水漂怎么办?

这份焦虑最终转化为史无前例的调研行动。小米管理层用三个月完成 85 场业内拜访,从传统车企巨头到新势力高管,200 多位资深人士的答案高度一致:“硬件利润薄如纸,软件生态难落地,小米没有胜算”。但某次与电池专家的深夜长谈成为转折点:“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是‘芯片 + 电池 + 生态’,这正是小米的基因”。2020 年 9 月 25 日的董事会上,雷军拍板:“押上全部声誉,干!”,这个日期也成为今年演讲的特殊注脚。

研发炼狱:从 “泰坦合金” 到 “玄戒” 的三千次失败

2023 年亦庄工厂的深夜,9100 吨压铸机的轰鸣声曾让工程师团队崩溃。作为小米超级大压铸技术的核心设备,这台 “工业巨兽” 需要将自研的泰坦合金一次性压铸成 72 合 1 的后地板部件。“前 1549 次打样全失败了,合金要么流动性不足开裂,要么强度不够”,小米汽车研发负责人回忆。

为突破材料瓶颈,团队与国家级实验室联合开发 AI 仿真系统,计算 1016 万种配方后,终于在第 1550 次实现突破 —— 泰坦合金的强度较行业标准提升 40%,还解决了一体化压铸维修成本高的痛点。但更大的挑战在芯片领域:玄戒芯片的研发耗时三年,投入超十亿元,仅功耗优化就经历 287 次方案调整。“最绝望时,供应商终止合作,我们只能自己搭建芯片测试平台”,雷军在内部信中透露。

市场过山车:爆款与争议的双面夹击

2024 年 SU7 的发布看似一举成功,实则危机四伏。上市首月,大灯缝隙问题被集中投诉,浙江省消保委鉴定为 “设计缺陷”。更致命的是 SU7 Ultra 的 “碳纤维机盖事件”:4.2 万元选装的空气动力学组件被曝是装饰孔,70 位车主组建维权群。“那段时间我每天看投诉到凌晨,逼着团队改售后政策”,雷军在内部会议上要求全员反思。

2025 年 YU7 的推出再现极端反差:3 分钟斩获 20 万订单,预售量达 SU7 同期三倍,但争议如影随形。溜背造型被指 “抄袭法拉利”,北方用户吐槽冬季续航缩水 25%,亦庄工厂 1.5 万台的月产能更让交付周期延至 2026 年。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小米用性价比撕开市场,但品牌溢价和品控口碑需用三年修复”。

演讲预热:改变的密码藏在细节里

即将于 9 月 25 日揭晓的《改变》主题演讲,被视作小米造车的 “复盘大会”。从目前披露信息看,玄戒芯片的性能参数将成核心亮点 —— 这款自研处理器不仅支撑车机与智能家居 0.3 秒互联,更要解决 YU7 智驾系统的延迟问题。而汽车板块将重点解读 “三重改变”:从消费电子到重工业的思维转型,从参数堆料到体验优化的产品逻辑升级,从粉丝经济到大众市场的品牌跨越。

“很多人觉得我们顺风顺水,其实每一步都在踩坑填坑”,雷军的感慨道出跨界者的宿命。当 9100 吨压铸机再次启动时,那些被挑战倒逼出的技术突破与战略调整,或许才是小米造车最珍贵的资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