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随着秋分节气到来,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渐显干燥,人体阳气收敛而阴气渐长,免疫系统易受侵扰。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危急重症科主任赵龙姝提醒,此阶段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情绪障碍五类问题尤为高发,需针对性做好防护。

心脑血管疾病:警惕 “清晨危机”
秋分后昼夜温差可达 10℃以上,冷热交替使血管频繁收缩舒张,血压波动加剧。临床数据显示,约 40% 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在清晨时段,这与晨起后交感神经兴奋、血液黏稠度升高密切相关。
典型诱因:某高血压患者因晨起未及时添衣外出锻炼,突发头晕呕吐,测量血压达 180/110mmHg,确诊为血压骤升引发的脑血管痉挛。
防护要点:
- 精准监测血压:抓住早晨起床后 1 小时内、排尿后、未服药进食的 “黄金测量窗口”,每天固定时间监测并记录。
- 科学保暖运动:采用 “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透气、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选择上午 10 点后运动,以散步、太极拳等中低强度项目为宜,避免晨起空腹剧烈活动。
- 饮食与用药:多食黑木耳、芹菜等清血管食物,减少高盐高脂摄入;降压药需定时定量服用,不可因血压暂时稳定擅自停药。
消化系统疾病:护住 “腹” 部防线
肠胃对寒冷刺激极为敏感,秋分后若保暖不当,胃肠道血管收缩会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引发功能紊乱。威海市疾控中心监测显示,秋季病毒性腹泻发病率较夏季上升 37%,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典型症状:受凉后出现阵发性腹痛、水样腹泻,或原有胃炎患者反酸、烧心症状加重,严重时伴随呕吐、发热。
防护要点:
- 重点部位保暖:穿高腰衣物护住肚脐,夜间睡觉时用毛巾被包裹腹部,避免空调、风扇直吹腹部。
- 饮食 “三宜三忌”:宜温软(如莲子百合粥)、宜定时定量、宜细嚼慢咽;忌生冷海鲜、忌辛辣刺激、忌暴饮暴食,尤其避免空腹饮用冰饮或大量饮酒。
- 病菌防控:餐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 20 秒以上,生食熟食分开处理,被呕吐物污染的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呼吸系统疾病:防凉燥护气道
冷空气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干燥环境又导致痰液黏稠难排,为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创造了传播条件。此时普通感冒、流感、慢阻肺急性加重等疾病频发,儿童和老年人感染率显著上升。
防护要点:
- 三重防护屏障:外出戴口罩护住口鼻,围巾保暖颈后风池穴;室内每天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湿度保持在 40%-60%。
- 疫苗与食疗:9-10 月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降低重症风险;常食雪梨银耳汤、杏仁粥等润肺食物,或饮用杏苏茶(甜杏仁 5 颗 + 紫苏叶 3 克冲泡)宣肺化痰。
- 症状早干预:出现持续咳嗽、胸闷、发热等症状,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四、过敏性疾病:阻断 “隐形过敏原”
秋季花粉(如豚草、蒿属)、尘螨浓度升高,易引发过敏性鼻炎、哮喘及皮肤过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支玉香主任指出,秋季过敏若未及时控制,可能诱发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
症状鉴别:
- 过敏性鼻炎: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无发热,接触花粉后突发;
- 荨麻疹:皮肤突发风团,瘙痒明显,消退后不留痕迹;
- 过敏性哮喘:夜间喘息加重,呼气时可闻哮鸣音。
防护要点:
- 源头阻断:外出佩戴 N95 口罩和防护眼镜,回家后立即洗头换衣,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每周用 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罩,杀灭尘螨。
- 科学治疗:发作期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或鼻用激素,缓解期可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提升耐受度。
- 饮食规避:豚草过敏者需避免芒果、菠萝等易致敏食物,减少症状加重风险。
情绪障碍:对抗 “秋日抑郁”
秋分后昼短夜长,光照减少导致褪黑素分泌增加、血清素水平下降,易引发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北京协和医院曾学军主任强调,长期情绪低落可能伴随食欲睡眠异常,甚至诱发躯体疾病。
高危信号:持续两周以上高兴不起来,对既往爱好失去兴趣,伴随失眠或嗜睡、体重骤变。
调节方法:
- 光照与运动:每天上午 9-10 点晒太阳 30 分钟,促进血清素分泌;坚持瑜伽、爬山等户外运动,每周至少 3 次,每次 40 分钟。
- 心理疏导:与亲友倾诉困惑,或通过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缓解压力;严重时及时就诊心理医学科。
- 作息调理: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刷手机(每日不超过 2 小时),睡前喝酸枣仁茶助眠。
秋分养生总原则
赵龙姝主任总结:秋分防病需遵循 “护阳、润燥、调神” 三大核心,重点护住颈后、小腹、足心三大部位,饮食减辛增酸,运动避免大汗。搭配莲子百合大枣粥、雪梨银耳汤等食疗方,可滋阴润燥、健脾安神。顺应时节调整生活方式,才能安然度过 “多事之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