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五十正闯时!小米五年跨界造车研芯片,对标第一剑指全球

“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9 月 25 日,雷军在第六次年度个人演讲《改变》预热中发出的这句宣言,如同一声惊雷,在科技行业掀起热议。当晚 19 点,这场聚焦小米玄戒芯片与小米汽车背后故事的演讲,尚未开讲便已凭借雷军的 “闯劲” 赚足了关注度。回顾过去五年,小米在雷军的带领下,毅然踏上造车、研发芯片、推进高端化的征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彰显着这家科技企业对标世界第一、冲击全球顶尖阵营的决心。

在科技行业,50 岁往往被视为一个 “分水岭”。对于许多从业者而言,50 岁可能意味着趋于稳健,减少冒险,专注于维护现有成果。但雷军却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将 50 岁定义为 “闯的年纪”。这种 “闯劲” 并非盲目冲动,而是基于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小米自身实力的充分自信。过去五年,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行业增量逐渐见顶,许多手机厂商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雷军敏锐地察觉到,智能汽车是未来科技产业的重要赛道,芯片则是科技产品的 “核心命脉”,推进高端化更是提升品牌价值、打破价格壁垒的关键。于是,小米在看似 “舒适区” 的手机业务之外,果断开启了三大 “跨界” 征程。

造车,无疑是小米过去五年最受瞩目的 “大动作”。当雷军在 2021 年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汽车领域时,外界不乏质疑之声。有人认为,汽车行业技术壁垒高、产业链复杂、资金投入大,小米作为 “新手”,想要在这个领域立足难度极大。但雷军却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质疑。他曾公开表示:“为了造车,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据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汽车项目启动后,迅速组建了一支涵盖汽车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顶尖团队,团队成员不乏来自传统车企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资深专家。同时,小米在造车领域投入巨资,仅初期研发投入就超过百亿元。经过四年多的打磨,小米 SU7 作为小米首款量产汽车,于 2024 年正式上市,凭借出色的性能、时尚的设计和高性价比,一经推出便收获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上市首月,小米 SU7 订单量突破 3 万辆,创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小米速度”。这一成绩的背后,正是雷军 “敢闯敢拼” 精神的体现,也印证了小米在造车赛道上的战略眼光。

如果说造车是小米在 “硬件生态” 上的拓展,那么研发芯片则是小米在 “核心技术” 上的攻坚。在科技行业,芯片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企业发展的 “卡脖子” 问题。对于小米而言,无论是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还是智能汽车,都离不开高性能芯片的支撑。长期以来,小米的芯片需求主要依赖外部采购,这不仅增加了产品成本,还存在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雷军决定启动芯片研发项目,打造属于小米自己的 “玄戒芯片”。芯片研发是一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程,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许多企业在这条路上折戟沉沙。但小米并未退缩,组建了专业的芯片研发团队,在芯片架构设计、制程工艺、性能优化等方面持续投入。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小米玄戒芯片终于取得突破。据悉,玄戒芯片采用了先进的制程工艺,在性能上实现了大幅提升,功耗控制也更为出色,可广泛应用于小米的手机、汽车等产品中。玄戒芯片的研发成功,不仅提升了小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更彰显了雷军在核心技术领域 “攻坚克难” 的闯劲。

除了造车和研发芯片,推进高端化也是小米过去五年的重要战略方向。此前,小米手机主要以中低端市场为主,虽然销量可观,但品牌溢价能力较弱,难以与苹果、三星等国际高端品牌抗衡。雷军深知,想要成为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必须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于是,小米从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入手,全力推进高端化转型。在产品设计上,小米引入了国际顶尖的设计团队,推出了多款具有辨识度的高端机型;在技术创新上,小米在影像系统、快充技术、屏幕显示等领域不断突破,例如小米 14 系列搭载了自研的影像大脑,拍照能力大幅提升,受到专业摄影人士的好评;在用户体验上,小米持续优化 MIUI 操作系统,提升系统流畅度和稳定性,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使用感受。经过五年的努力,小米高端化转型成效显著。2024 年,小米高端手机(单价 4000 元以上)销量占比突破 20%,较五年前提升了 15 个百分点。同时,小米品牌价值也大幅提升,在 2025 年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小米跻身前 50 名,成为为数不多的进入榜单的中国科技企业。

面对外界关于 “为何小米的产品都要对标苹果等世界第一” 的疑问,雷军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敢于对标世界第一就是一种勇气。只有对标第一,学习第一,才能最终赶超第一。” 在雷军看来,苹果等国际顶尖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运营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对标这些企业,不仅能让小米找到自身的差距,还能学习到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当然,对标并非 “抄袭”,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小米手机为例,在对标苹果手机的过程中,小米并非简单地模仿苹果的外观和功能,而是结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推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功能,如 MIUI 的分屏操作、应用双开等,这些功能深受用户喜爱。在小米 SU7 的研发过程中,小米也对标了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领域的 “领头羊”,但同时融入了小米在智能互联、用户交互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出了具有 “小米特色” 的智能汽车。

如今,雷军的第六次年度个人演讲《改变》已落下帷幕,但他所传递的 “五十正闯时” 的精神,以及小米过去五年在造车、芯片、高端化领域取得的成果,仍在持续影响着科技行业。对于小米而言,过去五年的 “闯” 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随着玄戒芯片的大规模应用、小米汽车产品线的不断丰富以及高端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小米有望在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雷军,这位 50 岁仍充满 “闯劲” 的企业家,也将继续带领小米,向着 “赶超世界第一” 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更多像雷军这样敢于 “闯” 的企业家,需要更多像小米这样勇于突破、敢于对标顶尖的企业。因为只有不断 “闯”,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跨越。雷军和小米的故事,无疑为我国科技企业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