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筑牢心血管与带状疱疹 “联防墙”,守护生命律动

9 月 24 日,一年一度的世界心脏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 “Don’t Miss a Beat(律动不息)”,如同一声温暖的提醒,呼吁全球公众将目光聚焦于每一次心脏的跳动,重视那些可能影响心脏健康的细微因素。在这个承载着对生命健康关切的日子里,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提供学术支持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暨世界心脏日健康科普日活动,以 “带疱伤心,主动联防” 为主题开展公益科普活动。来自心血管领域、疼痛科、疾控系统的多位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我国心血管健康现状、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共病的潜在风险、科学管理与预防措施,以及医防融合的实践路径等关键话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现实意义的探讨,为公众揭开了两种疾病 “纠缠共生” 的神秘面纱,也为健康防护指明了方向。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中的一组数据,让我国心血管健康防控形势的严峻性跃然纸上: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 3.3 亿。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这一庞大的患者基数背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健康挑战。一方面,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在持续攀升,新增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给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中老年患者群体中 “多病共存” 的现象极为普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常常 “结伴而来”,而这种 “多病交织” 的状态,并非简单的疾病叠加,反而可能产生 “1+1>2” 的叠加危害,不仅加重患者的身体痛苦,还会大幅增加个人和家庭的健康负担,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寿命。

“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负担正逐年加重,其中合并症多、器官功能衰退、并发症发生率高是三大关键推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在活动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她进一步解释,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不同的基础疾病,用药方案复杂且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这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也让患者的治疗负担显著加重。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管理知识的缺乏,或未能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导致病情反复波动,不仅频繁往返医院,影响正常生活,还进一步消耗了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因此,加强中老年人群体中 “多病共管共防” 的健康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减轻医疗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众多威胁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的共病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常常被忽视,但其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梁春教授在科普中强调,心血管疾病并非只对心脏和血管造成直接损伤,引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致残致死性严重事件,它还会悄然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一旦罹患带状疱疹,不仅要承受皮肤疱疹带来的不适,更要面对比普通人群更为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持续时间更长,对睡眠、饮食乃至情绪状态都会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形成 “痛上加痛” 的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带状疱疹并非 “一次性伤害”,它还可能反过来 “报复” 心血管系统 —— 临床数据显示,带状疱疹发作后,患者在短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会上升 68%,脑出血和中风的风险更是增加 78%,两种疾病相互作用,让患者的健康陷入双重危机。

或许有人会认为,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同时发生只是 “小概率事件”,但专家给出的一组数据却打破了这种侥幸心理。“超过 90% 的成人体内都潜伏着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这些病毒会在人体免疫力正常时‘安分守己’,一旦免疫力下降,就会趁机激活、大量繁殖,引发带状疱疹。从终身发病风险来看,约 1/3 的人在一生中会遭遇带状疱疹的侵袭,而在中国,每年新增的带状疱疹病例数就超过 600 万例。”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康复科执行主任郑拥军教授的话语,让公众对带状疱疹的高发风险有了清晰认知。他进一步指出,50 岁以上中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或被疾病削弱,成为了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典型的症状之一,这种疼痛可能在疱疹出现前就开始发作,贯穿于疾病的整个病程,即使疱疹消退,部分患者还会面临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的困扰,疼痛时间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郑拥军教授强烈建议,50 岁以上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摒弃 “侥幸心理”,主动做好带状疱疹的预防工作,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牢防线。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一旦不幸罹患带状疱疹,不仅要应对两种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还会面临更高的疾病管理难度和治疗成本。” 郑拥军教授进一步强调,心血管疾病患者本就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循复杂的治疗方案,而带状疱疹的出现,可能会因疼痛导致患者情绪焦虑、睡眠不足,进而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同时,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与心血管疾病用药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也需要医生仔细评估、调整方案,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因此,做好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 “共管共防”,不仅能有效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减轻感染性疾病带来的叠加负担,对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稳定控制也具有积极意义,是实现 “1+1<2” 健康效益的关键之举。

在探讨如何破解两种疾病共病难题时,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黄卓英给出了核心答案 —— 预防。“预防始终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这类可能相互影响的疾病,提前预防远比事后治疗更能守护健康。” 黄卓英所长表示,在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生应同步关注患者可能面临的共病风险,将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纳入慢病管理方案,通过科普教育、风险评估等方式,帮助患者提升预防意识,及时采取预防手段,这不仅有助于控制基础疾病的进展,还能减少共病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种 “预防为先” 的理念,也符合医疗服务从 “以治病为中心” 向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转型的大趋势,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

谈及 “主动联防” 的深层意义,黄卓英所长有着更深刻的解读:“‘主动联防’绝不仅仅是要求个体提升对共病风险的认知、主动采取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它更需要临床多学科、公共卫生多系统、社会多领域之间的协同发力。” 在临床层面,心血管科医生与疼痛科、皮肤科、感染科医生应加强协作,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患者提供 “一站式” 的健康评估与管理服务;在公共卫生系统层面,疾控部门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通过社区讲座、线上科普、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让公众尤其是高风险人群了解共病风险与预防知识;在社会层面,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企业、媒体等应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科普宣传、预防接种、健康监测的联动网络。从个体认知提升到社会行动落实,再到完善的健康体系支持,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才能共同构建起一张全面、牢固的健康防护网,真正实现对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 “主动联防”。

世界心脏日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醒我们关注心脏的每一次律动,更在于引导我们以更全面、更主动的态度守护健康。面对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共病的风险,唯有摒弃侥幸、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唯有多方协作、构建完善的防护体系,才能筑牢健康防线,让每一次心跳都充满力量,让生命的律动永续不息。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