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载 IPO 长跑终达终点:奇瑞敲钟背后,是尹同跃与中国汽车工业的突围路

9 月 25 日傍晚,港交所交易大厅的钟声准时响起,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代码 “00729.HK” 正式出现在屏幕上。站在敲钟台前的尹同跃,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个从安徽芜湖 “小草房” 里起步的汽车人,终于带着他一手创办的奇瑞,走完了长达 21 年的上市征程。这一天,不仅是奇瑞的里程碑,更像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资本市场上的一次 “成人礼”—— 从当年依赖技术引进的追随者,到如今年销超 260 万辆、出口连续 22 年领跑的 “全球玩家”,奇瑞的上市路,藏着太多中国汽车工业的挣扎与突围。

从 “借壳失败” 到 “238 倍超额认购”:21 年上市路满是荆棘

“奇瑞十年前就该上市!” 尹同跃曾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流露过遗憾。这份遗憾的起点,要追溯到 2004 年。彼时的奇瑞刚凭借 QQ 车型打开市场,年销量突破 10 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 “黑马”。为了扩大产能、加大研发投入,奇瑞首次启动上市计划,选择 “借壳” 这一当时常见的捷径。然而,由于早年与上汽集团的股权合作留下的 “历史遗留问题”,股权结构复杂、关联交易不清等问题浮出水面,首次上市计划刚起步就戛然而止。

2008 年,奇瑞第二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这一年,奇瑞销量突破 35 万辆,成为首个年销超 30 万辆的自主车企,底气十足的它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 IPO 申请。可谁也没想到,全球金融危机突然爆发,资本市场遇冷,监管层对车企上市的审核标准收紧,奇瑞的第二次尝试再次折戟沉沙。2009 年,不死心的奇瑞准备重新提交申请,却因申报材料中财务数据披露不完整、业务划分不清晰,被证监会驳回,上市计划第三次中止。

连续的失败让尹同跃不得不暂时放下上市的执念。2011 年,在一次行业论坛上,他公开表示 “因关联交易等问题,奇瑞暂不考虑上市”。这一 “暂不考虑”,就是 5 年。直到 2016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奇瑞试图通过旗下子公司奇瑞新能源 “曲线上市”,计划借壳建材上市公司海螺新材。但当时奇瑞新能源尚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不符合借壳条件,这次 “捷径” 最终还是走不通。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9 年。那一年,奇瑞启动 “混改”,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以 144.5 亿元入股,成为奇瑞控股的第一大股东,直接和间接持有奇瑞汽车 33.71% 的股权。混改不仅理清了奇瑞多年的股权纠葛,还为其注入了资金活水。2022 年,立讯精密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再掷 100.54 亿元,购入奇瑞部分股权,成为战略投资者 —— 两大资本的加持,让奇瑞的治理结构更符合资本市场要求,也为后续 IPO 铺平了道路。

2023 年 9 月,尹同跃终于给出明确的上市时间表:“希望在 2025 年之前完成 IPO 计划”。2025 年 2 月,在奇瑞集团干部大会上,他更是将上市定为 “2025 年首要任务”。随后,奇瑞加速冲刺:2 月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8 月 27 日获证监会备案,8 月 29 日因未通过聆讯再次递表,9 月 7 日终于通过港交所聆讯,9 月 17 日启动招股。令人意外的是,奇瑞的招股书一经发布就引发市场热捧,最终获得 238 倍超额认购,创下 2025 年港股新股认购纪录。从 2004 年的 “借壳失败” 到 2025 年的 “238 倍超额认购”,21 年的坚持,奇瑞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钟声。

13 家基石护航、市值破 2000 亿:奇瑞凭什么打动资本市场?

开盘价 34.2 港元,较发行价上涨 11.22%;最高触及 34.98 港元,市值一度突破 2000 亿港元;收盘价 31.92 港元,总市值 1841 亿港元 —— 奇瑞上市首日的表现,在 2025 年的港股市场堪称 “亮眼”。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 IPO 中,奇瑞发售的 2.97 亿 H 股中,50% 被 13 家基石投资者包揽,累计认购金额约 45.73 亿港元。要知道,港股的基石投资者大多是专业机构、主权基金,他们对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要求极高,能吸引 13 家基石入股,奇瑞的 “底气” 究竟来自哪里?

答案藏在招股书的一组组数据里。从营收来看,2022 年奇瑞营收 926.18 亿元,2023 年增至 1632.05 亿元,2024 年直接突破 2698.97 亿元,三年间营收翻了近 3 倍;净利润更是从 2022 年的 58.06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143.34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50%。2025 年第一季度,奇瑞依旧保持高增长,营收 682.23 亿元,同比增长 24.25%,净利润 47.26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90.87%。在汽车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样的业绩增长速度,足以让资本市场心动。

更让机构看重的,是奇瑞 “难以复制” 的全球化优势。2024 年,奇瑞全年销量 260.39 万辆,同比增长 38.4%,其中出口 114.46 万辆,同比增长 21.4%,海外销量占比达 44%。从 2003 年首次出口至今,奇瑞已连续 22 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出口第一。更难得的是,在全球主要市场,奇瑞都站稳了脚跟:2024 年,它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地区的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一,在北美及亚洲(除中国外)地区位列第二。在国内车企中,能同时实现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国内销量、海外销量四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超 35% 的,只有奇瑞一家。

研发投入的 “舍得”,也是奇瑞打动资本市场的关键。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奇瑞拥有超过 14400 名专业研发人员,占非生产员工数量的 50% 以上。2022 年至 2024 年,奇瑞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41.28 亿元、68.49 亿元、105.44 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 65.9% 和 53.9%,2025 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仍有 27.61 亿元。这种 “不吝啬” 的研发投入,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奇瑞拥有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核心部件,在混动技术、智能驾驶领域也积累了大量专利。

对于本次 IPO 募资的 91.4 亿港元,奇瑞也早已做好规划:35% 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扩大产品组合;25% 投入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提升核心技术能力;20% 用于拓展海外市场,推进全球化战略;10% 用于提升芜湖生产基地的设施;剩下的 10% 作为营运资金。清晰的资金用途,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奇瑞的信心。

燃油车依赖仍存、新能源加速追赶:上市不是终点是起点

尽管上市首日表现亮眼,但奇瑞并非没有隐忧。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奇瑞燃油车销售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 75.9%、87.8% 和 69.6%,而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仅为 13.2%、4.9% 和 21.9%。虽然 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提升至 27.3%,收入 186.65 亿元,同比增长 306.11%,但对比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动辄 50% 以上的新能源收入占比,奇瑞的新能源业务仍显 “滞后”。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政策对燃油车逐步收紧的背景下,奇瑞的 “燃油车依赖症” 不得不警惕。尹同跃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两年,奇瑞正在疯狂补齐新能源短板。在产品层面,奇瑞推出了新能源品牌 “iCAR”,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打造纯电车型;在技术层面,奇瑞加大了对混动技术(鲲鹏 C-DM)、纯电平台(E0X)的研发投入,试图通过技术突破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

智能化是奇瑞另一个重点发力的方向。2025 年年初,奇瑞与华为签订智界品牌战略 2.0 合作协议,双方计划投入超百亿元,组建 5000 人的研发团队,共同开发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系统。借助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奇瑞希望快速缩小与头部车企的差距。此外,奇瑞还与地平线、国轩高科等企业达成合作,在芯片、动力电池等核心领域构建产业链优势,为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提供支撑。

对于奇瑞而言,成功上市只是 “万里长征” 的第一步。拿到 91.4 亿港元募资后,如何加快新能源业务布局、提升智能化水平、巩固海外市场优势,将是尹同跃和他的团队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正如尹同跃在敲钟仪式上所说:“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奇瑞开启全球化征程的新起点。” 从 “小草房” 到 “港交所”,奇瑞用 21 年证明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韧性;未来,它能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中再创辉煌,值得期待。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无数像奇瑞这样的自主车企共同奋斗的结果。奇瑞 21 年的 IPO 长跑,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 “技术引进” 到 “自主创新”、从 “国内市场” 到 “全球竞争” 的转变。如今,奇瑞已经敲响了港交所的钟声,相信在它的带动下,会有更多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书写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