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又胀得难受,嘴里还发苦,明明没吃多少却总烧心,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一点力气都没有……”48 岁的张女士被这些症状困扰了近 3 年,起初以为是工作忙、饮食不规律导致的 “小毛病”,随便吃点健胃消食片、清热去火的中成药应付,可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后来她做了胃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服用抑酸药、益生菌后,效果依旧反反复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到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主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辨证为 “脾虚胃热、寒热错杂证”,用辛开苦降、健脾清胃的中药调理,并搭配饮食指导,坚持 1 个多月后,胃胀、烧心的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提高,连之前总是不成形的大便也逐渐规律。

在生活中,像张女士这样被胃胀、上火、便溏、失眠等问题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以为这些症状是 “上火” 或 “肠胃弱”,自行用药却不见好转,反而延误病情。从中医角度来看,这类问题多与 “脾胃失衡” 密切相关,尤其是 “脾虚胃热” 这一常见证型,若不辨证调理,很容易发展成慢性胃肠病,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中医视角:慢性胃肠病的 “根”,多在脾虚胃热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胃肠病(如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胃息肉、结肠息肉等)大多属于 “脾胃病” 范畴,而 “脾虚胃热” 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简单来说,就是脾脏的运化功能减弱,同时胃中又积聚了多余的热气,形成 “寒” 与 “热” 并存的矛盾状态。
为什么现代人容易出现 “脾虚胃热”?核心原因在于不良生活方式与体质的失衡:
- 饮食不节伤脾胃:一方面,很多人偏爱冷饮、冰奶茶、寒性水果(如西瓜、梨),或频繁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抗生素,这些 “寒凉之物” 会直接损伤脾阳。脾阳不足,运化水湿、传输营养的能力就会下降,容易导致湿气内停,出现乏力、便溏、舌边齿痕等症状;另一方面,辛辣刺激的火锅、烧烤,油腻的炸鸡、甜食,以及暴饮暴食的习惯,又会在胃中积聚热气,引发烧心、口臭、上火、舌尖发红等 “胃热” 表现。一寒一热相互作用,便形成了脾虚胃热的病理基础。
- 情志失调加负担: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长期焦虑、紧张、易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中医认为 “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日久,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导致脾虚更甚;同时,情绪不畅也容易化火,火邪犯胃,使胃热症状加剧。
- 作息紊乱耗正气: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耗伤人体正气,而脾胃的功能依赖于正气的支撑。正气虚弱,脾胃运化无力,既容易受外邪侵袭,也难以清除体内的湿热,进而加重脾虚胃热的状态。
从症状上看,脾虚胃热的患者常常表现出 “矛盾性”:既有脾虚导致的饭后饱胀、大便稀溏或便秘(湿气阻滞肠道)、肢体困重、精神疲惫,又有胃热引发的食欲亢进(胃热腐熟食物过快)、烧心反酸、口干口苦、口臭、入睡困难(热扰心神)。这种 “寒热夹杂” 的症状若长期存在,不仅会让胃肠不适反复发作,还可能逐渐影响全身健康。
调理脾胃:不仅治胃肠,更是防百病的关键
很多人觉得胃胀、上火、便溏只是 “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道脾胃是人体的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像身体的 “发动机”—— 吃进去的食物,全靠脾胃转化为能量和营养,输送到心、肝、肺、肾等各个脏腑。一旦脾胃出了问题,“发动机” 停转,全身都会受影响。
古代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意思是脾胃虚弱到一定程度,各种疾病都会随之而来。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调五脏以和脾胃,和脾胃以安五脏” 的调理思想,强调只要中焦(脾胃所在的部位)的运化功能正常,心、肝、肺、肾就能得到充足的濡养,身体自然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也印证了脾胃与全身健康的关联: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会直接影响血糖、血脂、尿酸代谢,甚至与免疫力、情绪、皮肤状态、神经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比如,很多人先出现胃炎、肠炎、便秘等胃肠问题,后来慢慢发展出糖尿病(脾胃运化失常,糖代谢紊乱)、高血脂(痰湿内停,血脂堆积)、焦虑失眠(胃肠不适影响心神)、湿疹(肠道毒素排不出,皮肤受影响)等疾病。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病症,背后往往有一个共同的 “根”—— 脾胃失调、肠道菌群紊乱。
因此,调理脾胃不仅仅是为了缓解胃胀、上火等症状,更是从根源上预防慢性病的关键。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虚胃热的调理讲究 “辨证施治”,不能盲目用药:如果长期用清热药(如黄连、黄芩),会加重脾阳损伤,让脾虚更严重;如果只一味用温脾药(如干姜、白术),又会助长胃热,导致上火加剧。正确的做法是 “温中有清、清中有补”,辛开苦降、寒热同调,让脾胃的 “寒” 与 “热” 恢复平衡。
中医调理:辨证施治,分阶段改善
中医调理脾虚胃热型胃肠病,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苔、脉象,制定个性化方案,核心思路是 “辛开苦降、健脾清胃”,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解症状,调和寒热
此阶段以改善胃胀、烧心、上火等急性症状为主,常用 “辛开苦降” 的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方中,干姜辛温,能温脾散寒;黄芩、黄连苦寒,能清胃泻火;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缓解打嗝、烧心;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补充脾胃正气。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既能快速缓解不适,又能避免单纯清热或温脾的弊端。
如果患者湿气较重(如舌苔厚腻、肢体困重),会在方中加入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若烧心、反酸明显,会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止痛;若失眠严重,会加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第二阶段:健脾固本,巩固疗效
当急性症状缓解后,调理重点转向 “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状态。常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既能健脾益气,又能理气和胃,防止湿气再次积聚。
此阶段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调整用药:比如气虚明显(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山药;胃热残留(口臭、口干)者,少量保留黄芩、黄连;大便稀溏者,加炒扁豆、莲子肉。一般需要坚持服用 1-2 个月,让脾胃功能逐渐恢复。
第三阶段:饮食指导,长期养护
中医认为 “三分治,七分养”,脾胃调理离不开日常饮食的配合。即使中药效果再好,若饮食不注意,很容易复发。因此,在调理后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出详细的饮食建议,帮助患者养成顾护脾胃的习惯。
日常养护:牢记 “三不要”,脾胃少受罪
市中医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所刘芳主任医师指出,调理脾虚胃热,日常饮食需牢记 “三不要”,从细节上保护脾胃:
一不要过量:每餐七分饱,给脾胃 “留空间”
脾虚者的运化能力本就较弱,若每餐吃得过饱,食物堆积在胃中,容易积滞化热,加重胃胀、烧心。因此,建议每餐吃到 “七分饱”(即胃里不胀、不饿,还能再吃几口但不想吃的状态),给脾胃留出 “周转” 的空间。如果容易饿,可以改成 “少食多餐”,比如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加少量加餐(如蒸山药、小米粥、烤馒头片),避免暴饮暴食。
需要注意的是,晚餐不宜过饱,也不宜吃得过晚(最好在睡前 3 小时吃完),否则会增加夜间胃肠负担,影响睡眠。
二不要贪凉:远离寒凉物,多选 “平性食”
寒凉食物(如冰饮、冰水果、绿豆汤、苦瓜、螃蟹)会直接损伤脾阳,导致脾阳不足、湿气内停,加重便溏、乏力。因此,脾虚胃热者要尽量避免贪凉,尤其是夏季,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也不要刚运动完就喝冰饮。
日常饮食应多选 “性平味甘” 的食物,这类食物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最适合脾胃:
- 谷物类:小米、大米、燕麦、玉米(煮成粥或软烂的饭,易消化);
- 薯芋类:山药、南瓜、红薯、土豆(蒸或煮,能健脾益气);
- 蔬果类:苹果(蒸熟吃更好)、樱桃、葡萄、胡萝卜、冬瓜(少量,煮熟);
- 蛋白质类:鲫鱼(熬汤)、鸡肉(去皮)、鸡蛋(蒸蛋羹最佳)、豆腐(性平,易消化)。
三不要速咽:细嚼慢咽,给脾胃 “减负担”
很多人吃饭时狼吞虎咽,食物没有充分咀嚼就进入胃中,会让胃不得不 “加倍工作” 去研磨食物,脾也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去运化,长期下来容易生痰湿、积胃热。中医认为 “食不厌细”,充分咀嚼不仅能让食物更易消化,还能促进唾液分泌,而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建议养成 “入口三十嚼,一餐十五分” 的习惯:每口食物至少咀嚼 30 次,一顿饭吃 15 分钟以上。比如吃米饭时,慢慢嚼到有甜味再咽下;吃蔬菜时,嚼到软烂再下肚。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会明显感觉胃胀、消化不良的症状减轻。
专家提醒:辨证是关键,切勿盲目用药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调理的精髓在于 “辨证施治”。同样是胃胀上火,可能是脾虚胃热,也可能是肝气犯胃、胃阴不足等其他证型,若不明确证型就盲目用药(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吃清热解毒药或养胃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因此,若出现反复胃胀、烧心、上火、便溏、失眠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中医脾胃科就诊,由专业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辨证后再制定调理方案。同时,脾胃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不能期望 “一蹴而就”,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科学的调理,才能让脾胃功能逐渐恢复,远离慢性胃肠病的困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