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7 日,小米 17 系列正式开售五分钟内便刷新国产手机首销纪录的捷报,与三天后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 “出货量将降 20%” 的预警形成尖锐对立。《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线下门店走访与电商平台核查发现,这场销量争议的核心,在于 Pro Max”一机难求” 与标准版 “库存充裕” 的结构性失衡 —— 高端机型的火爆难掩基础版本的市场遇冷,也让小米的高端化战略遭遇现实考验。

首销数据迷雾:纪录与反差并存
小米官方披露的首销战绩充满张力。品牌宣称全系开售五分钟即打破 2025 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全天销量与销额纪录,雷军更补充称小米 17 Pro Max 单款机型刷新年度纪录,在系列中占比超 50%。这一表述被市场解读为高端化突破的信号,毕竟售价超 6000 元的机型占比过半,推动系列平均售价预计突破 5500 元,创下小米数字系列新高。
但光鲜数据背后暗藏隐忧。记者在上海多家小米之家看到,体验区前排起长队的消费者几乎均围绕 Pro 与 Pro Max 机型,样机因持续使用温度居高不下。”首发到的 100 多台全卖光了,第二天补的十几台也很快售罄,现在 Pro Max 完全没货,Pro 还有少量现货,标准版剩得最多。” 一名店员的描述道出关键差异。
电商平台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分化。淘宝平台显示,小米 17 Pro 与 Pro Max 合计销量已破万台,而标准版仅三千余台;发货时效上,京东平台中标准版可次日达,Pro Max 却需等到 10 月 13 日后发货,淘宝上顶配版的发货周期也长达 10 天以上。这种供货节奏的差异,本质是市场需求的真实映射。
消费者的选择逻辑相当直接。”标准版和 Pro Max 就差一千多块,但后者性能更强,还有可自定义壁纸的后屏,性价比反而更高。” 一位正在预订 Pro Max 的用户坦言。这种心理在高端手机市场颇具代表性 —— 当价差处于可接受范围时,消费者更倾向为核心体验升级买单。
分析师预警与小米回应的攻防战
9 月 29 日,郭明錤的研报将销量争议推向高潮。他指出,小米 17 系列原定 1000 万台出货目标恐难达成,实际出货量或降 20%,甚至可能低于上代小米 15 系列的 800 万台。核心依据是标准版表现严重不及预期:原计划占比 50-55% 的基础版本,实际销量占比仅 15-20%。
在郭明錤看来,苹果的竞争挤压是重要诱因。数据显示,iPhone 17 系列国内首周激活量达 103 万台,其中标准版激活 23.5 万台,虽占比 23% 但绝对值可观,其 5999 元起售价直接分流了安卓高端市场的潜在用户。更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7 Pro 系列合计占比 77%,与小米 17 系列的高端机型集中趋势形成镜像,但苹果的基础版仍保持了稳定需求。
面对质疑,小米迅速做出回应。手机部总裁卢伟冰将标准版首销乏力归咎于产品节奏问题:”上代 1TB 版本销量低,所以这代 1TB 版暂缓上市,没想到用户需求强烈,10 月 5 日起交付该版本,这对首销有一定影响。” 他强调小米 17 系列销量有信心超越小米 15 系列。
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进一步补充,称品牌不仅无缩减订单计划,反而因 Pro 系列加单和标准版 16GB+1TB 版本新增,整体订单量将较上一代增加。这一回应试图传递两个信号:短期波动不影响全局,产品结构调整将改善销量表现。
但市场对这番解释态度审慎。行业人士指出,小米 15 系列在 2025 年 3 月时累计销量已突破 304 万台,其中标准版占比近四分之一,而小米 17 标准版若持续维持当前占比,即便 Pro 系列热销,也难以支撑全系销量超越前代。更关键的是,1TB 版本的补充上市能否扭转颓势,仍需时间验证。
争议漩涡中的品牌战略拷问
销量分化的背后,是小米 17 系列自诞生起就深陷的舆论漩涡。这场争议的起点,是品牌跳过 16 直接命名 17,并采用 “标准版 + Pro+Pro Max” 的苹果式产品序列,# 小米 16 改名小米 17# 话题阅读量突破 2.1 亿次,63% 用户认为此举 “过于刻意”。
“从 1999 元的价格革命者,到编号上追着苹果跑,当年的锐气去哪了?” 一位十年米粉的吐槽,道出了老用户的失望。这种情绪在产品宣传引发争议后进一步发酵:官方海报称 Pro 系列为 “逆光之王”,却在角落标注 “为产品设计目标”,被质疑玩弄文字游戏,损害品牌信任。
命名与宣传的争议,本质是消费者对品牌战略定力的拷问。小米五年前开启高端化战略时,卢伟冰曾表示 “向最伟大的对手学习,坚定对标 iPhone”,但行业更期待的是华为式的超越 —— 通过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等核心技术构建差异化优势,而非在命名体系上被动对齐。
技术升级的相对平淡,加剧了这种质疑。小米 17 系列搭载的骁龙 8E Gen5 芯片性能提升不足 10%,Pro 版的背屏功能并非行业首创,备受期待的自研芯片也未登场。有分析师指出,这些常规升级难以支撑 “跨代” 的命名预期,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被误导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汽车领域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面对特斯拉 Model Y 的竞争,SU7 凭借 5.2 秒破百、650 公里续航等硬指标站稳市场,这种用产品力说话的策略,在手机部门却让位于话题性营销,更显战略失衡。
高端化十字路口的破局之道
尽管争议缠身,小米 17 Pro 系列的热销仍传递出积极信号:国产高端手机的认可度正在提升。Pro Max 单款破纪录的表现,证明只要产品力匹配预期,消费者愿意为安卓高端机型买单。这种需求集中,既是机遇也是警示 —— 如何平衡产品矩阵,避免 “一头热”,成为小米高端化的关键课题。
短期来看,小米的应对策略已初现端倪。Pro 系列的紧急加单与标准版 1TB 版本的补位,试图通过供应链调整匹配市场需求。从行业规律看,首销后的产品结构优化往往能改善整体销量,但若标准版核心吸引力不足,仅靠版本补充恐难根治问题。
中长期而言,技术突破与品牌心智建设更为重要。2025 年全球 AI 手机出货量将突破 3.7 亿部,中国市场 2027 年占比预计超 50%,这为小米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窗口。若能将研发投入转化为 AI 功能、影像系统等领域的极致长板,比在命名上对标更能赢得市场认可。
品牌认知的重塑同样紧迫。调查显示,78% 的用户更看重实际性能而非型号数字。小米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输出,摆脱 “性价比” 的固有标签,构建从 “好用” 到 “值得拥有” 的价值跃迁。毕竟,真正的高端化不是对标对手的产品序列,而是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
截至 9 月 30 日,小米 17 系列的销售周期刚过三天,最终销量定论尚早。但这场 “冰火两重天” 的市场表现,已为国产手机的高端化之路敲响警钟:在与苹果的正面竞争中,短期营销可以制造话题,但长期取胜仍需依赖产品力的硬支撑与战略的坚定性。小米 17 系列能否走出销量迷局,或许要看 10 月补位产品上市后,市场给出的真实答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