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狂潮下的 “一口价” 狂欢:金饰涨价 30% 的真相与隐忧

9 月的北京荟聚商场,黄金品牌专柜前的价签更换声此起彼伏。潮宏基店员张惠手中的八宝罗盘项链价签刚完成更新,原价 4.1 万元的产品一跃突破 4.8 万元,一夜暴涨 7000 元的幅度让不少驻足的消费者倒吸冷气。这个国庆前夕,周大福、六福珠宝等品牌相继传出 “一口价” 黄金涨价消息,部分产品涨幅预计可达 30%,这场席卷行业的涨价潮背后,是国际金价的持续飙升,更是黄金品牌们一场关于利润与风险的战略豪赌。

终端沸腾:涨价潮中的抢购与观望

“预算 1 到 2 万元,连个体面的金镯子都买不到了。” 在北京工作的刘芳辗转多家金店后倍感无奈。她遇到的困境并非个例,随着国际金价在 9 月 28 日突破 3761.17 美元 / 盎司,较年初涨幅超 44%,国内品牌足金首饰价格已全面突破 1100 元 / 克,较年初上涨近 30%。

在这场涨价潮中,“一口价” 黄金成为绝对主角。六福珠宝一款 19.18 克的 “小舞裙” 手镯,优惠前单克价高达 1650 元;周大福传承系列 6.91 克的葫芦吊坠售价 13680 元,折算单克价 1979 元,几乎是当日基础金价的两倍。更令人咋舌的是涨价预期,周大福店员明确表示,国庆后 “一口价” 产品涨幅将达 30%,而老铺黄金早在 2 月和 8 月已完成两轮调价,热门饰品累计涨价 1000-3000 元。

涨价预警催生了差异化的市场反应。刚开业的潮宏基门店借着 “两件 8 折” 的优惠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柜台前挤满试戴人群;但多数品牌门店却略显冷清,平均每家店仅有两三组顾客,店员不得不站在门口主动揽客。“贵是最大的阻碍,很多人都是看完价格就走了。” 六福珠宝一位店员坦言。这种冷热不均的背后,是消费者在涨价压力与购买需求间的艰难权衡。

品牌转型:“一口价” 撑起的利润突围

对于黄金品牌而言,涨价并非单纯的成本传导,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利润突围。长期以来,“金价越涨,金店越亏” 的魔咒困扰着行业 —— 按克计价的黄金饰品毛利率仅 10%-20%,金价上涨带来的采购成本增加与销量下滑,往往会压缩企业利润。以按克重产品为主力的梦金园,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不足 8%,印证了传统模式的困境。

打破僵局的是 “一口价” 模式的崛起。国金证券数据显示,这类产品毛利率可达 30%-40%,远超传统计价黄金。老铺黄金的成功更成为行业范本:这家专注一口价古法黄金的品牌,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251%,净利润暴涨 286%,毛利率维持在 38.1% 的高位,比周大福高出近 10 个百分点。

在老铺黄金的示范效应下,行业巨头纷纷转向。周大福在 2025 财年将 “一口价” 产品占比从 19% 提升至 29%,带动毛利率上升 550 个基点至 29.5%,其中故宫系列等两大一口价品牌销售额均达 40 亿港元;周生生定价黄金占比增至 34%,潮宏基时尚珠宝(以一口价为主)营收占比达 48.53%,毛利率 27.43% 远超传统黄金的 12.78%。这场集体转型背后,是品牌们对高毛利模式的集体追逐。

消费变迁:从保值需求到情绪价值的转向

品牌的战略调整,精准契合了黄金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 18-34 岁消费者贡献了超三分之一的金饰零售额,成为核心消费群体。与老一辈注重克重保值不同,年轻消费者更看重设计美感与情绪价值。

潮宏基半年报中的描述颇具代表性:其 85% 的消费者为 80 后至 00 后,95 后、00 后占比持续提升,他们购买黄金 “不为保值,为发朋友圈有晒点、日常穿搭有亮点”。这种需求变化催生了非遗工艺、故宫 IP 等主题的一口价产品,即使单克价远超基础金价,仍能获得市场认可。

部分消费者甚至将一口价黄金视为投资品。有网友晒出 2019 年购买的老铺黄金手链,如今收益超 8000 元,年化收益率近 8%,远超银行存款利率。这种 “保值 + 美观” 的双重属性,让曾因溢价过高被视为 “投诉重灾区” 的一口价黄金,在金价普涨背景下反而显现出相对优势,部分消费者坦言 “加上工费后,部分一口价产品反而划算”。

狂欢隐忧:高溢价背后的风险暗礁

但 “一口价” 的狂欢背后,潜藏着多重风险。对消费者而言,信息不对称问题仍未解决。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一口价黄金” 相关投诉达 8800 条,多涉及隐瞒克重、刻意诱导等问题。尽管部分产品因调价滞后显现性价比,但 30% 的涨幅可能再次削弱其吸引力,消费者能否持续买账仍是未知数。

对企业而言,高毛利伴随着高风险。按克计价的黄金库存随金价波动,减值风险可控;但一口价产品弱化了黄金的原材料属性,强化了工艺品属性,一旦滞销,可变现价值将急剧下跌。时尚潮流的快速更迭更增加了不确定性,当消费者回归理性,溢价过高的一口价产品可能成为首要削减的开支。

行业数据已发出预警:2025 年一季度中国黄金消费量同比下降 5.96%,其中黄金首饰消费大跌 26.85%。尽管金条金币投资需求增长 29.81%,但首饰消费的疲软显示,高金价已开始抑制终端需求。老铺黄金上半年毛利率从 40% 以上回落至 38%,老凤祥、周大生等企业陷入营收净利双降,预示着涨价策略的边际效应正在减弱。

结语:涨价潮后的行业平衡术

国庆假期的涨价大幕即将拉开,潮宏基们忙着更换价签的身影,既是黄金行业的利润突围战,也是消费升级与市场变革的缩影。一口价模式的崛起,本质是黄金从 “硬通货” 到 “时尚品” 的价值重构,既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情绪需求,也为品牌打开了利润空间。

但这场狂欢需要理性兜底。对消费者而言,需警惕 “涨价焦虑” 下的冲动消费,看清溢价背后的工艺与设计价值;对品牌而言,涨价不能替代品质提升,唯有持续的研发投入与精准的需求把握,才能让高溢价变得合理。当金价狂潮退去,那些真正实现工艺价值与消费需求平衡的品牌,才有可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毕竟,黄金的价值可以随市场波动,但消费者对 “物有所值” 的追求永远不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