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这句话在学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尤为贴切。清华学霸贾泓一的成长经历,恰恰印证了一个被很多家长忽视的教育真相: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高中时靠高压逼出来的,而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在父母 “少插手” 的引导和目标感的驱动下,逐步养成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时,习惯事无巨细地包办 —— 每天反复叫起床、追着喂饭、盯着写作业,以为这是对孩子负责。可到了高中,孩子脱离了紧密监督,就容易出现拖延、厌学、缺乏规划等问题,这时家长再想纠正,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引发激烈的亲子矛盾。贾泓一妈妈的做法,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向思路:适当放手,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反而能唤醒他们的自律意识。

“少插手” 的核心: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而非家长兜底
贾泓一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也曾是个赖床 “小钉子户”。妈妈每天要叫他无数次,他不仅不起,还会发脾气,上学路上母子俩常常闹得一肚子气。直到有一天,妈妈改变了策略:只叫他一次,就自己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等。贾泓一醒来发现时间已晚,妈妈却没像往常一样催促或道歉,只是平静地送他去学校。结果自然是迟到,面对老师的询问,妈妈坦诚地说:“这是他自己的事,叫他他不起,就该自己承担后果。”
类似的经历发生两次后,贾泓一再也没有迟到过,甚至将 “不迟到” 的自律延续到了高中。这背后,正是心理学上 “承担自然后果” 的教育原理 ——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直接决定结果,且没有人会为他的失误兜底时,他才会主动调整行为,对自己负责。
但很多家长却做不到这一点。看到孩子赖床,怕他被老师批评,忍不住反复催促;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怕他被惩罚,熬夜帮他 “补窟窿”。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认知:“反正有爸妈帮我搞定,我不用着急”,自律的种子自然无法生根。
当然,“少插手” 不是 “不管不顾”。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依赖习惯,突然完全放手,很可能会让他 “破罐子破摔”。比如有的孩子迟到几次后,觉得 “被老师说两句也没什么”,反而更不重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先判断:孩子是 “不懂后果”,还是 “不怕后果”?如果是前者,像贾泓一妈妈那样,在小学初期、孩子还敬畏规则时,及时让他体验后果,效果最好;如果是后者,则需要先帮孩子建立 “为什么要做好” 的内在动力 —— 也就是目标感。
自律的关键:有目标的孩子,才会主动 “管自己”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怕迟到、不怕作业没写完?核心原因是他们不知道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在他们眼里,上学是 “妈妈让我去的”,写作业是 “老师要检查的”,自己只是在完成别人的任务,自然没有自律的动力。
贾泓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小就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 考清华。这个大目标像一盏灯,让他明白 “不迟到”“认真写作业” 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实现梦想的 “小台阶”。就像他自己说的:“小目标的汇聚形成大目标,不迟到、练好字这些事,做好了就能离目标近一点。”
萧伯纳曾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而这种本能的激活,往往始于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小学生来说,目标不需要多么宏大,哪怕是 “想当一名医生,所以现在要学好生物”“想考上隔壁的重点中学,所以现在要每天认真复习”,都能成为他们自律的动力。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定目标,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
小学阶段帮孩子建立目标的 3 个实用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目标”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家长用具体的方法帮他们感知、建立。结合贾泓一的成长经历和其他学霸案例,这三个方法值得尝试:
1. 梦想可视化:让孩子 “看见” 未来的方向
“眼见为实” 是激发孩子目标感的最好方式。很多孩子之所以对 “考大学” 没概念,是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大学的样子。贾泓一从小就去过北京,参观过清华、北大的校园,甚至参加过清北夏令营,当他亲眼看到大学里的图书馆、实验室,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时,“考清华” 的梦想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具体的、值得追求的未来。
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去参观本地的大学、博物馆、科技馆,甚至去孩子感兴趣的职业场所(比如医院、电视台、书店)。让孩子亲身感受 “长大后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 是什么样的,这种直观的体验,会比无数次 “你要好好学习” 的叮嘱更有力量。比如带喜欢画画的孩子去美术馆,告诉他 “以后想当画家,现在就要每天练习画画”;带喜欢小动物的孩子去宠物医院,告诉他 “想当兽医,现在就要学好数学和生物”。
2. 榜样的力量:让孩子找到 “想成为的人”
很多孩子的目标,是从 “崇拜一个人” 开始的。湖南耒阳的学霸钟芳蓉,因为崇拜 “敦煌女儿” 樊锦诗,从小就对历史和文物感兴趣,最终报考了北大的考古专业;有的孩子因为喜欢宇航员王亚平,立志要当一名航天员,所以主动去了解航天知识,认真学习物理。
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不是只讲 “他们有多厉害”,而是讲 “他们小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比如给孩子读《钱学森传》,告诉他们 “钱学森小时候数学不好,但他每天坚持做题,最后成为了航天专家”;带孩子看《中国医生》,告诉他们 “医生叔叔阿姨为了救病人,每天要学习很多知识,还要值夜班”。当孩子找到自己崇拜的榜样时,就会主动向榜样看齐,把 “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当成自己的目标。
3. 兴趣驱动:从孩子的 “喜欢” 里找目标
如果孩子暂时没有明确的榜样,也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有的孩子喜欢玩积木,家长可以引导他 “想搭出更复杂的积木,需要看懂图纸,所以现在要学好数学”;有的孩子喜欢看绘本,家长可以告诉她 “想写出这么好看的故事,现在要多读书、多练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自然的目标来源。家长不要觉得 “玩积木”“看绘本” 是 “不务正业”,而是要从这些兴趣里挖掘孩子的潜力,帮他们把 “喜欢” 变成 “想做好” 的动力。比如孩子喜欢拼乐高,就鼓励他参加乐高比赛;孩子喜欢写小故事,就帮他把作文投稿到儿童杂志。当孩子在兴趣中获得成就感时,就会主动想 “做得更好”,自律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从大目标到小行动:让自律落地的 “拆解法”
有了大目标,还需要把它拆成一个个能落地的小目标,孩子才能一步步实现,进而形成自律的习惯。比如孩子的目标是 “考上重点中学”,家长可以和他一起做这样的拆解:
- 先了解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算出自己现在的成绩和目标分数的差距;
- 分析差距在哪 —— 是数学的应用题不行,还是语文的作文扣分多;
- 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小计划 —— 比如每天多做 1 道数学应用题,每周写 1 篇作文;
- 再拆解到日常小事 —— 比如 “每天晚上 7 点到 7 点半写数学题”“每天早上读 10 分钟课文”“不迟到、不缺课,保证听课效率”。
这些小目标不需要多复杂,甚至 “每天整理好书包”“每天按时睡觉” 都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关键是让孩子知道:“只要我做好这些小事,就能离大目标更近一点。” 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比如 “你这周都没迟到,离重点中学又近了一步”“你这次作文进步了,继续加油”。这种正向反馈,会让孩子更有动力坚持,自律也会在一次次小成功中,变成深入骨子里的习惯。
写在最后:小学 “放手”,是为了高中 “放心”
很多家长等到高中才着急孩子的自律问题,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培养期。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对规则有敬畏心,对未来有好奇心,这时候适度 “放手”,让他们承担自然后果,帮他们建立目标感,比高中时的 “高压管教” 更有效。
贾泓一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孩子在明确目标后,主动 “管自己” 的结果。家有小学生的家长,不用等到孩子高中才后悔,从现在开始,试着少帮孩子做一点,多引导孩子想一点,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养成 “自己的事自己做”“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的习惯。这样等到孩子上了高中,即使没有家长的紧密监督,也能保持自律,稳步走向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有用,不妨从今天开始尝试:先和孩子聊一聊 “未来想做什么”,再一起制定一个小小的日常计划(比如 “下周不迟到”)。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会看到孩子的变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