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台上掀起一阵奶茶 “蹿稀营销” 的热潮,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相关视频中,博主购买奶茶时,店员附赠一大摞纸巾,博主饮用后手持纸巾匆匆奔向卫生间的画面,极具戏剧性与话题性。众多知名奶茶品牌纷纷卷入这场营销风暴,茶颜悦色 “加 0.99 元得一份益生菌”、古茗果蔬系列、COCO 火龙果酸牛奶、奈雪酸奶昔、blueglass 等均成为网友讨论焦点,这些奶茶因被宣称有 “通畅” 效果,被戏称为 “新型泻药”。

从市场现象来看,今年以来,奶茶品牌扎堆推出 “畅轻” 款奶茶,在原料中加入果蔬或益生菌,似乎试图抓住消费者对健康与轻体的追求。部分品牌在产品详情中标注 “脾胃虚弱人群请酌情饮用”,但这并未阻止 “蹿稀营销” 引发轩然大波。有网友在点评软件分享自己喝完某品牌酸奶后,出现呕心、目眩、浑身无力,持续腹泻、呕吐,最终确诊急性肠胃炎的经历,这无疑加剧了公众对这类产品的担忧与质疑。
不少网友指责这些品牌宣传导向不良,认为将 “蹿稀” 作为卖点,更像是食物不干净的暗示。不过,也有网友觉得,既然下单页面已有相关产品提示,消费者自主选择购买,便不应过度苛责。这一争议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在面对新兴营销手段时,复杂且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新奇的营销易吸引眼球,激发尝试欲望;另一方面,对健康与食品安全的重视,又让消费者对这类带有潜在健康风险暗示的营销极为敏感。
从医学专业角度,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中医师王元钊明确提醒,“拉肚子就是排毒” 是错误观念。频繁腹泻危害重重,肠道黏膜绒毛受损影响营养吸收,电解质紊乱可引发心律失常,肠道菌群失调还会增加肠息肉风险。医生进一步指出,高浓度益生菌酸奶含量远超日常推荐用量,膳食纤维过多、酸奶温度低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肠道不适。免疫力低下者、胃肠道功能弱者,如小儿、老年人、孕产妇等,饮用此类饮品需格外谨慎。这表明,“蹿稀奶茶” 所带来的腹泻现象,并非如部分消费者想象的那样,是一种有益的 “排毒” 或 “减脂” 方式,实则暗藏健康隐患。
在商业层面,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食品及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认为,“窜稀” 营销虽切中部分爱美人士对排毒、瘦身的心理需求,但这种噱头模糊了食品与保健品的边界,且严重缺少必要的风险警示。从品牌长远发展看,过度依赖此类营销,不利于品牌信誉的建立与维护。品牌在产品研发与宣传推广时,应秉持更谨慎、负责的态度,而非一味追求短期的话题热度。
新京报评论指出,商家用 “蹿稀” 这样的俚语,将健康问题娱乐化,消解了食品安全的严肃性,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此类营销利用年轻人 “玩梗” 心理,以戏谑包装商业意图,实则是在透支品牌信誉与社会信任。在社交媒体时代,“争议即流量” 的传播特性虽能快速提升品牌曝光度,但真正成功且持久的营销,应建立在尊重用户、传递真实价值的基础之上。
“蹿稀奶茶” 营销事件,为整个食品饮料行业敲响警钟。品牌在创新营销方式、迎合市场需求时,绝不能忽视消费者健康与商业伦理。应在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多精力,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在宣传推广中,采用更积极、健康、负责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准确信息。消费者也需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新奇营销,关注产品本质,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守护自身健康。只有品牌与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消费市场环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