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率先杀出重围、独占鳌头的,并非传统老字号或餐饮巨头,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 “跨界” 选手 —— 医院的食堂: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在贵州一家大型超市里,发现销售榜排名第一的月饼,竟是贵州省人民医院职工食堂制作的。该职工食堂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只生产一款火腿月饼,已热卖十几年。

其实,此类现象并非个例: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600 号月饼” 被炒至千元,北京协和医院药膳月饼日销万盒,扬州中医院苁蓉酥月饼创下日销 500 枚的纪录…… 这些 “非专业玩家” 的强势崛起,绝非一句 “网红效应” 可以简单概括。其背后,是一场关于信任、健康与初心的消费价值回归,也是对传统月饼行业的一记响亮叩问。
医院月饼的走红,表象是 “跨界” 带来的新奇感,内核却是公众对 “品质信任” 的迫切渴望。当市面上许多月饼在包装竞赛和营销内卷中渐行渐远时,贵州省医月饼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选用宣威火腿、辅以蜂蜜,用最朴素的油纸包裹;协和月饼则主打 “药食同源” 的健康理念。这些都精准击中了当代消费者在面对复杂配料表和过度加工食品时的深层健康焦虑。医院做月饼,看似 “不务正业”,实则是在用其最宝贵的 “信誉资产” 为产品品质护航。
反观传统月饼行业,其困境恰恰在于 “信任” 与 “健康” 两大核心价值的失守。一是健康焦虑,高糖、高油、防腐剂已成为消费者的心结;二是信任危机,华丽包装与实际体验严重错位,礼品属性吞噬了食用属性;三是体验缺失,工业化生产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失去了手工的温度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医院月饼的 “逆袭”,正是用一种近乎 “笨拙” 的坚持 —— 原料透明、工艺传统、回归食用本质 —— 回应了市场的核心痛点。
更进一步看,医院月饼的成功并非孤例。从高校食堂的 “酱香饼” 到博物馆的 “文创雪糕”,从消防队柠檬茶到法院 “执行无忧” 袋…… 一批 “体制内” 单位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闯入消费赛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背靠公共机构的信誉资产,摒弃浮夸营销,专注产品本身。这种 “公信力 + 产品力” 的模式,恰恰是许多传统企业缺失的竞争壁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