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的故事里,从不缺坚守与幻灭的轮回。2025 年 9 月的上海建工行情,把 “建工爷叔” 的十年执念推上风口浪尖,也让无数跟风者看清了资本市场的残酷真相 —— 当国资股东的减持身影早已远去,留下的不仅是套牢的散户,还有被情绪裹挟的市场幻梦。
“如果解套,就请股友去锦江酒店吃饭,再发大白兔奶糖。” 这句流传于股民社群的承诺,曾像一束光,照进上海建工漫长的下跌周期。2013 年,爷叔以每股 6 元多的价格入局,将五六十万养老钱投给了这家 “国资背景、本土龙头” 的企业。2015 年牛市峰值时,股价飙至 17 元,爷叔一度手握百万浮盈,却没料到这竟是十年间最耀眼的瞬间。股灾骤至后,股价腰斩再腰斩,他开始了近乎苦行的补仓之路,每月从退休金里挤出钱,把成本从 6 元摊到 3.8 元附近。
生活的细节最是戳心:裤子裂了线舍不得换,往返两小时去营业厅只为看盘,午饭常是一包泡面打发。有网友调侃,爷叔在 “补裤子、补牙、补仓” 的选择题里,永远选后者。这份执拗在 2025 年 9 月迎来爆发,“一人一手助爷叔解套” 的口号刷爆社交平台,散户们带着浪漫主义的热情涌入,推动上海建工连续涨停,股价最高触达 3.88 元 —— 距离爷叔的解套线仅一步之遥。
狂欢戛然而止于 9 月 19 日。开盘即跌停的曲线,击碎了所有幻想。前一日还在喊 “爷叔我帮你” 的股民,转眼沦为 “谁来帮帮我” 的新韭菜。同花顺数据显示,类似的极端走势在 A 股并不鲜见,此前黑芝麻曾上演 “10 天 6 涨停接 3 跌停” 的戏码,最终七成股民被套。而上海建工的剧本,其实早被国资股东写好了结局。
2015 年持股 29% 的上海国盛集团,曾与第一大股东近乎平分秋色,却在随后十年里开启了持续减持的进程。截至 2025 年 3 月,其累计减持 7.12 亿股,套现超 20 亿元,持股比例跌至 14.92%。更令人寒心的是减持时机:2024 年股价跌至 2.42 元低位时,国盛集团仍减持 0.92 亿股,套现 2.23 亿元;2025 年 6 月,又通过集中竞价减持 2442 万股,占总股本 0.27%。
“20 块减持我无话可说,两块钱还要砸盘,这不是拆台吗?” 爷叔的吐槽道出了中小投资者的愤怒。在股价跌破净资产、市净率仅 0.71 倍的背景下,大股东的逆向操作与 “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定位形成刺眼反差。这种减持与散户补仓的逆向操作,成为 A 股市场一道常见的残酷风景 —— 当知情者加速离场,不知情者却在为情怀接盘。
撑起这场短暂狂欢的 “黄金概念”,终究是镜花水月。有媒体报道称其子公司金矿储量增加 33.89 万盎司,恰逢黄金板块年内涨幅超 60%,西部黄金等个股涨超 140%,资金顺势将上海建工包装成 “金矿概念股”。但公司澄清显示,金矿信息是 2020 年的旧闻,2025 年上半年黄金业务收入仅 4 亿元,在千亿元营收中占比不足 0.4%。
美联储 9 月 17 日降息 25 个基点引发金价见顶担忧,黄金板块次日大跌 3%,资金出逃让上海建工原形毕露。题材退潮后,基本面的颓势无法遮掩:2025 年上半年营收从 1459.8 亿元跌至 1050.4 亿元,跌幅近 30%;归母净利润同比降 14%,10.81 亿元营业利润中,政府补助和信用减值损失盈利占比近 80%。支柱性的建筑施工业务收入跌超 30%,新签合同额腰斩,经营造血能力持续萎缩。
比营收下滑更致命的是资金链压力。截至 2025 年中,上海建工总负债达 3058.65 亿元,资产负债率超 85%,对外担保余额 646.01 亿元,已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 100%。3574 亿元总资产看似庞大,实则 1645 亿元由应收账款、存货和合同资产构成,其中 430 亿元存货是难以变现的 “开发成本”,合同资产更是存在验收回款风险,流动性堪比 “冻资”。
为求生存,公司上半年密集融资:7 月发行 17.81 亿元资产支持计划,同日发行 17 亿元公司债券;8 月发 15 亿元中期票据;9 月再发 20 亿元中期票据,全部用于偿债。但频繁借新还旧难掩本质,叠加 9 月董事长与两位副总裁相继离任的人事动荡,市场信心进一步崩塌。
如今,上海建工的股价在跌停后低位震荡,爷叔的锦江之约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十年间,国盛集团套现 20 亿元离场,爷叔的养老钱被套牢,跟风散户沦为新的 “站岗者”。这场闹剧折射出 A 股的深层病灶:题材炒作掩盖基本面缺陷,信息不对称让散户沦为待割的韭菜,而国资股东的减持自律仍待完善。
正如市场研究者所言,若股价持续下行,不仅散户血本无归,国有资本也可能面临损失,甚至触发面值退市风险。当情绪退去,留下的不仅是爷叔的执念,更是对市场生态的拷问:何时才能让坚守价值的投资者得到回报,而非让执念成为被收割的理由?这或许是比 “解套” 更值得回答的问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