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席卷餐饮行业,让 “预制菜” 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在这场风波中,昔日网红餐饮标杆太二酸菜鱼数次 “躺枪” 上热搜:一边是杭州非鲜活门店 7 分钟上齐三道菜引发的预制菜质疑,一边是沈阳区域全部门店关闭的行业震动,而最新摆上山姆货架的 119.9 元预制酸菜鱼,更被市场解读为 “病急乱投医” 的信号。从巅峰时近 550 亿港元市值到如今仅剩 30 亿港元,缩水 94% 的背后,是太二酸菜鱼从 “排队王” 到 “失宠者” 的断崖式坠落。山姆的渠道赋能终究是杯水车薪,这家网红餐饮品牌的自救之战,终究要靠自己破局。

山姆货架救不了 “失温” 的太二
当太二酸菜鱼预制菜出现在广州山姆会员店的冷柜中时,与其说是渠道拓展,不如说是无奈之举。在西贝预制菜争议引发的信任危机中,太二试图通过山姆的品牌背书打开零售市场,但现实却暴露了这场合作的局限性。山姆货架上,太二酸菜鱼 119.9 元的定价远超同类产品,而其主打的 “酸菜比鱼好吃” 的卖点,在预制菜形态下已难以形成差异化 —— 毕竟零售端的酸菜鱼产品早已实现 “加热即食” 的成熟体验。
更关键的是,零售渠道无法弥补太二的核心营收缺口。作为九毛九集团的营收支柱,太二酸菜鱼 90% 以上的收入来自线下门店,2025 年上半年 19.49 亿元的营收中,预制菜贡献占比不足 5%。即便山姆渠道能带来增量,相较于半年内 65 家门店关闭造成的营收下滑,仍是杯水车薪。业内人士指出,山姆的会员群体与太二的核心消费群存在偏差,前者注重家庭消费的性价比,后者则曾聚焦年轻群体的社交体验,这种错位让合作难以产生化学反应。
雪上加霜的是,预制菜上架反而加剧了太二的品牌信任危机。在 “下单 6 分钟上鱼” 的争议尚未平息时,推出预制菜产品难免让消费者质疑其 “活鱼现做” 的真实性。北京某鲜活门店店员的解释 ——“提前杀好腌制冷藏”—— 虽试图化解疑虑,却更凸显了标准化与新鲜度的内在矛盾。这种信任裂痕,绝非一个零售渠道就能修复。
网红神话褪色:从排队两小时到半年关店 65 家
太二酸菜鱼的崛起曾是餐饮行业的经典案例。2015 年诞生于华南市场的太二,凭借 “不拼桌、不加位、四人以上不接待” 的 “四不” 原则制造话题,以漫画风格装修和 “酸菜比鱼好吃” 的 slogan 精准击中年轻消费群体。巅峰时期,不足 300 平方米的门店日营业额可达 10 万元,翻台率让海底捞望尘莫及,2020 至 2024 年间门店数量从 180 家狂飙至 612 家。
这场网红神话的背后,是太二踩准了三大时代红利:餐饮连锁化浪潮降低了扩张成本,消费升级让年轻群体愿意为体验买单,而购物中心的爆发式增长则提供了天然流量入口。母公司九毛九也借太二的东风成功上市,股价一度创下 37.8 港元 / 股的高点。
但网红品牌的 “花期” 终究短暂。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太二酸菜鱼营收同比下滑 13.3%,门店数从 612 家收缩至 547 家,这是其助力母公司上市后首次大规模关店。沈阳区域全部门店关闭、杭州 23 家门店中多家歇业的现状,更折射出其全国性收缩的困境。
失宠的根源在于三重矛盾的集中爆发。其一,单一品类的天花板显现,过度依赖酸菜鱼的产品结构让消费者逐渐失去新鲜感,而后续推出的 “五道川菜” 未能形成新的记忆点。其二,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上涌现出大批客单价更低的酸菜鱼品牌,形成 “平替效应”,2025 年数据显示全国酸菜鱼餐企达 2.58 万家,但近一年净减少 3331 家,行业洗牌加剧了生存压力。其三,网红标签失效后,服务短板暴露无遗,年轻店员的服务专业性不足,让消费者的体验感持续下滑。
自救之路:鲜活门店与降本增效的双重考验
面对困局,太二早已启动自救。2025 年 3 月推出的 “5.0 鲜活模式” 被寄予厚望,该模式以 “活鱼、鲜鸡、鲜牛肉” 为核心,增设现场烹饪环节,试图通过回归食材本真重塑品牌形象。截至 9 月,全国已有 68 家鲜活门店,九毛九计划 2026 年完成所有门店调改,数据显示鲜活门店日均营业额同比增幅比常规模式高出 15 个百分点。
但鲜活模式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回应了消费者对新鲜度的诉求,规避了预制菜争议;另一方面,活鱼供应链建设、后厨人工成本的增加,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华兴证券研报指出,鲜活模式导致毛利率阶段性下滑,新增炒锅岗位进一步推高人工成本,如何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太二必须解决的难题。东莞某门店工作人员透露的 “明年才调改” 的信息,也暗示了大规模升级的执行难度。
除了产品升级,太二还需在战略层面破局。在门店策略上,应加速淘汰低效门店,聚焦核心城市的优质商圈,避免此前在下沉市场 “错过黄金期” 的失误。在产品研发上,需跳出川菜局限,结合地域口味进行本土化创新,同时建立常态化上新机制,比如借鉴火锅品牌的季节限定策略保持新鲜感。在服务上,应加强员工培训,将年轻化优势转化为专业度优势,重塑消费体验。
更重要的是,太二需要重构品牌叙事。曾经的 “网红标签” 已成为负担,如今需要从 “话题制造” 转向 “价值输出”,通过透明化的后厨展示、食材溯源体系等,重建消费者信任。正如凌雁管理咨询分析师林岳所言,问题的本质是 “宣传与体验的落差”,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破局。
网红品牌的长红之问
太二酸菜鱼的困境,是无数网红餐饮品牌的缩影。当流量红利消退、同质化竞争加剧,如何从 “爆红” 走向 “长红”,始终是行业未解的命题。山姆货架救不了太二,鲜活门店也并非万能解药,真正的救赎在于能否打破 “网红依赖症”,在产品力、服务力、供应链能力上构建起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从 550 亿到 30 亿的市值缩水,既是警示也是契机。对于太二而言,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急于寻找新的流量出口,而是沉下心来回归餐饮本质 —— 用稳定的品质、优质的服务和清晰的定位,重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毕竟,餐饮行业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话题热度的比拼,而是长期价值的较量。太二的自救之战,才刚刚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