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内耗焦虑仿佛成了许多人的 “标配”。有人整日愁眉不展,被各种负面情绪包裹;有人明明有大把时间,却始终在原地打转,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其实,剥开层层复杂的表象,内耗焦虑的根源往往很简单,一个是 “想太多”,一个是 “做太少”。这两个看似平常的状态,却像无形的枷锁,将人们困在痛苦的漩涡里,难以挣脱。

“想太多”,是内耗焦虑的重要推手。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可有些人为了一件小事,能翻来覆去地琢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还未发生的风险无限放大。就像有人接到一项新的工作任务,还没开始着手准备,就开始在脑海里上演各种 “灾难剧情”: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搞砸任务,害怕同事嘲笑、领导批评,甚至联想到因为这件事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些多余的想法,像一团乱麻,缠绕着内心,让他们迟迟无法行动。
还有人在人际关系中,更是把 “想太多” 发挥到了极致。朋友一句无心的话,他们会反复揣摩背后的深意,是不是对方对自己有意见?同事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得罪了对方?这种过度的揣测,不仅让自己身心俱疲,还会破坏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位读者曾向我倾诉,她和闺蜜约好周末一起逛街,可到了约定时间,闺蜜却临时说有事来不了。她没有简单地认为闺蜜只是真的有事,而是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闺蜜不想和自己逛街了?是不是自己最近哪里惹闺蜜不高兴了?越想越焦虑,甚至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直到第二天,闺蜜主动向她解释,是家里突发急事,才没能赴约,她这才松了口气。可在这之前,她已经被自己的想法折磨得心力交瘁。
“做太少”,则是内耗焦虑的另一个关键症结。很多人心里怀揣着远大的梦想,脑海里规划着美好的未来,可就是迟迟不肯迈出行动的第一步。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我还没准备好”“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梦想始终停留在原地,而他们却在日复一日的拖延中,变得越来越焦虑。
就像有些人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计划每天早起锻炼、合理饮食,可早上闹钟响了,却总想着 “再睡五分钟”,结果一睡就睡过头,锻炼计划泡汤;到了吃饭的时候,又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把健康饮食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起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又会因为没有完成计划而陷入自责和焦虑中。久而久之,不仅身体没有变得健康,内心还被内耗折磨得痛苦不堪。还有些人想要提升自己,计划学习新的技能、阅读更多的书籍,可每次打开学习资料或书本,没看几分钟就开始玩手机、刷视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不断进步,而自己却一事无成时,焦虑感便会油然而生。
“想太多” 与 “做太少” 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 “想太多”,担心失败、害怕困难,才会不敢行动,导致 “做太少”;而 “做太少”,没有实际的行动来验证想法、积累经验,又会让人更加迷茫,进而陷入 “想太多” 的恶性循环。比如有个年轻人,一直想创业,他每天都在思考创业项目、市场前景、资金筹备等问题,可就是不敢真正去调研市场、联系合作伙伴。他担心项目不被市场认可,害怕投入的资金打水漂,于是就在不断的思考和犹豫中,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好的机会。看着身边有人凭借相似的项目取得了成功,他更加焦虑,觉得自己错失了良机,可依旧没有勇气迈出行动的步伐。
其实,想要摆脱内耗焦虑的困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面对 “想太多”,我们要学会简化思维,停止过度揣测和担忧。当脑海里出现过多负面想法时,要及时提醒自己,这些想法大多是没有根据的,与其在原地胡思乱想,不如把精力放在当下该做的事情上。可以尝试用 “行动打断思考” 的方式,比如当因为一件事焦虑不安时,立刻去做一些简单的小事,像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听首歌等,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
而针对 “做太少”,我们要学会制定合理的计划,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要把目标定得过于宏大,而是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设定明确的完成时间和具体的行动步骤。这样一来,行动起来会更有方向感和动力,也更容易看到成果,从而增强自信心,减少焦虑。比如想要学习一门新语言,可以先制定每天背诵 10 个单词、练习 15 分钟口语的小目标,坚持一段时间后,再逐步增加学习任务。当看到自己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就会更有成就感,也会更愿意继续行动下去。
生活中,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内耗焦虑也不可避免。但只要我们能认清其根源,针对性地去改变,减少 “想太多” 的内耗,增加 “做太少” 的行动,就一定能慢慢走出焦虑的阴霾,迎来更从容、更美好的人生。毕竟,真正能治愈我们的,从来不是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