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随着秋风渐起,昼夜温差拉大,人体也进入了 “秋收” 养藏的关键阶段。民间常说 “秋冬进补,来年打虎”,但秋补并非盲目 “贴秋膘”,而是要顺应时节特点,兼顾滋阴润燥与脾胃养护。在众多养生方式中,中医为何格外推崇喝粥?《生命时报》特邀多位中医专家解读秋季喝粥的养生智慧,并分享 4 款适合不同体质的时令粥方,以及起居调理的核心要点,帮你科学度过 “多事之秋”。

秋补选粥,藏着中医的 “顺时养生” 智慧
《黄帝内经》提出 “秋冬养阴” 的养生原则,意为秋冬季节需注重滋养人体阴液,以应对气候干燥对身体的消耗。夏秋之交,人体经历了夏季的暑热熏蒸,脾胃功能本就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而秋季干燥的气候又容易损伤肺脏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燥、咳嗽少痰等 “秋燥” 症状。此时若盲目食用牛羊肉、人参等温补食材,不仅难以消化吸收,还可能加重体内 “燥火”,反而适得其反。
粥品之所以成为秋补的 “首选”,正是因为它完美契合了秋季养生的核心需求。首先,粥品经过长时间熬煮,淀粉糊化充分,质地软烂,无需脾胃过度运化就能被人体吸收,大大减轻了消化系统的负担,尤其适合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其次,粥的含水量高达 80% 以上,既能补充身体因秋燥流失的水分,又能滋养肺脏津液,缓解干燥不适。更重要的是,粥是 “百搭” 的养生载体,可根据个人体质搭配不同的药食同源食材,实现 “一人一方” 的精准滋补,既能补气血、健脾胃,又能滋阴润燥,真正做到 “补而不燥、养而不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李军祥指出:“秋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润’与‘和’,粥品恰好兼具这两大特点。它能温和地调理脾胃功能,为后续的冬季进补打下良好基础,就像给身体‘铺路’,让营养吸收更顺畅。”
4 款时令养生粥,对症调理秋燥
不同体质的人在秋季面临的健康问题各异,中医推荐通过搭配不同食材的粥品,实现针对性调理。以下 4 款粥方均经过临床验证,制作简单且滋补效果显著,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1. 银耳莲子粥:润燥生津,养肺护胃
适用人群:秋季常见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干咳少痰,或伴有轻微便秘的人群,尤其适合经常熬夜、用嗓过度的上班族。
食材功效:银耳被誉为 “平民燕窝”,中医认为其性凉味甘,能清热润肺、养胃生津,且富含植物胶质,可延缓消化道水分吸收,滋润黏膜;莲子性平味甘涩,能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帮助改善秋季常见的心烦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搭配少量冰糖调味,既能增强润燥效果,又能避免过甜损伤脾胃。
详细做法:
- 准备大米 50 克、干银耳 1 朵(约 10 克)、莲子 20 克、冰糖适量。
- 莲子提前用清水浸泡 1 小时,去除莲心(若怕苦可保留,莲心有清心火的功效);银耳用温水泡发 30 分钟,待其变软后撕成小朵,去除根部硬蒂,反复冲洗干净,避免残留杂质。
- 大米淘洗干净,与泡好的莲子、银耳一同放入砂锅或电压力锅中,加入清水 1500 毫升(约没过食材 3 指)。
- 若用砂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 1.5-2 小时,期间不时搅拌,防止糊底;若用电压力锅,选择 “煮粥” 模式,默认时间结束后再保温 10 分钟,让粥品更软烂。
- 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搅拌至完全融化即可。建议温热食用,每日 1 次,连续食用 1 周效果更佳。
2. 薏仁茯苓瘦肉粥:祛湿健脾,滋阴不燥
适用人群:体内湿气较重(如舌苔厚腻、身体沉重、大便黏滞不爽),但又怕秋季进补燥热伤阴的人群,尤其适合南方地区秋季 “湿燥并存” 的气候。
食材功效:薏仁(即薏苡仁)性凉味甘淡,能健脾渗湿、清热排脓,但生薏仁性偏寒,秋季食用易伤脾胃,故选用炒薏仁,既能保留祛湿功效,又能降低寒性;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与薏仁搭配可增强祛湿效果,同时养护脾胃;猪瘦肉性平味甘咸,能滋阴润燥、补充蛋白质,避免祛湿过程中损伤阴液,让粥品滋补更均衡。
详细做法:
- 准备炒薏仁 20 克、茯苓 20 克(可选用茯苓粉,也可用整块茯苓提前泡软切小块)、猪瘦肉 50 克、大米 50 克、盐、料酒、淀粉各少许。
- 猪瘦肉洗净,切成 0.5 厘米厚的薄片,加入 1 小勺盐、1 小勺料酒、半勺淀粉,抓匀后腌制 15 分钟,既能去腥,又能让肉质更嫩滑。
- 大米淘洗干净,与炒薏仁、茯苓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 1200 毫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煮 1 小时,至米粒开花、薏仁软烂。
- 放入腌制好的瘦肉片,用筷子轻轻搅散,继续煮 10-15 分钟,至肉片完全熟透(无粉色血丝)。
- 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搅拌均匀即可。此粥不建议加糖,以免加重湿气,可搭配清淡小菜食用,每周食用 2-3 次,有助排出体内湿气。
3. 山药枸杞粥:健脾养胃,补肾润肺
适用人群:脾胃虚弱(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容易腹胀)、肾气不足(如腰膝酸软、精力不济),或秋季因燥邪伤肺导致咳嗽少痰的人群,老人和儿童尤其适合。
食材功效:山药性平味甘,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其富含的黏液蛋白可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枸杞性平味甘,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止咳,可缓解秋季干燥引起的眼睛干涩、咳嗽等不适;两者与大米搭配,既能增强脾胃功能,又能滋补肝肾,实现 “五脏同养”。
详细做法:
- 准备新鲜山药 200 克(约 1 根)、枸杞 10 克、大米 50 克、少量冰糖(可选)。
- 山药去皮(建议戴手套,避免黏液刺激皮肤发痒),洗净后切成 1 厘米见方的小块;枸杞用清水快速冲洗,去除表面浮尘,沥干水分备用。
- 大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 1000 毫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煮 20 分钟,至米粒半熟。
- 放入切好的山药块,继续熬煮 30 分钟,期间不时搅拌,防止山药粘底,至粥品浓稠、山药软烂。
- 加入枸杞,再煮 10 分钟,让枸杞的营养充分融入粥中;若喜欢甜味,可加入少量冰糖调味,搅拌均匀即可。建议早餐时食用,能为一天提供充足能量,养护脾胃。
4. 桂圆红枣粥:补气养血,温养心脾
适用人群:体质偏寒(如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心脾虚弱(如经常乏力、精神不振、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的人群,尤其适合女性和老年人秋季食用。
食材功效:桂圆(又称龙眼肉)性温味甘,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是中医常用的补血食材,可改善血虚引起的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红枣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与桂圆搭配可增强补血效果,同时调和脾胃;大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为身体提供基础能量,让滋补更温和。
详细做法:
- 准备桂圆肉 30 克(约 15-20 颗)、红枣 5 枚、大米 50 克、少量红糖(可选)。
- 红枣洗净,用剪刀剪开小口(或去核后切成两半),方便营养释放;桂圆肉用清水轻轻冲洗,去除表面杂质;大米淘洗干净备用。
- 将大米、红枣、桂圆肉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 1200 毫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 1.5-2 小时,至粥品浓稠、红枣软烂。
- 若体质偏寒明显,可加入少量红糖调味,既能增强温养效果,又能改善口感;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建议晚餐后 1 小时少量食用,避免睡前食用过多导致消化不良,每周食用 2-3 次,有助改善气血不足的状态。
秋补不止 “吃”,3 大起居要点别忽视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是 “饮食 + 起居” 的综合调理,除了通过粥品滋补身体,生活习惯的调整也至关重要。专家提醒,秋季养生需注重 “补运动”“补睡眠”“补情绪”,三者结合才能更好地顺应时节,预防秋季疾病。
1. 补运动:登高望远,动而不疲
秋季气候凉爽,是户外活动的最佳时节。中医建议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其中 “收敛神气” 的关键在于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推荐选择轻松悠闲、活动量适宜的运动项目,如登高、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登高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改善肺部功能,还能通过远眺缓解眼部疲劳,调节情绪;散步则适合所有人群,每天早晚各散步 30 分钟,可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脾胃功能。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高强度健身),以免出汗过多消耗津液,加重秋燥;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温水或淡蜂蜜水,避免饮用冰水。
2. 补睡眠:顺应秋乏,养阴护脾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容易出现 “秋乏”,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这是身体顺应时节的正常反应,并非 “病态”。中医认为,此时应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以养阴气,早起以舒阳气,通过调整睡眠来补充身体能量。
建议每晚 10 点半前入睡,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中午可进行 20-30 分钟的午睡,有助于缓解秋乏,调养身心,但需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夜间睡眠质量。此外,秋季昼夜温差大,睡眠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睡在有穿堂风的厅堂或露天环境,即使天气炎热,也应在腹部盖一条薄毯,防止着凉引起腹泻或腹痛。
3. 补情绪:疏肝解郁,避免 “秋愁”
中医有 “秋主收,其志为忧” 的说法,秋季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悲伤、低落的情绪,若长期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产生 “郁火”,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和睡眠质量,形成 “情绪 – 身体” 的恶性循环。
缓解 “秋愁” 需从调节情绪入手:首先,可多接触自然,如逛公园、赏秋景,让身心在自然中放松;其次,多听白噪音(如雨声、鸟鸣)或轻音乐,避免听悲伤、激昂的音乐;此外,可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想法,避免独自憋闷。睡前可通过泡脚(水温 40℃左右,时间 15-20 分钟)或深呼吸放松,帮助排除杂念,让心情舒畅,从而改善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秋季是 “养收” 的关键时期,喝粥作为一种温和、有效的滋补方式,既能应对秋燥,又能养护脾胃,为冬季进补打下基础。上述 4 款粥方针对不同体质设计,制作简单且食材易得,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同时,结合 “补运动”“补睡眠”“补情绪” 的起居调理,才能全面提升秋季养生效果,远离秋季常见疾病,以健康的状态迎接冬季的到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