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气管受压仅剩 3 毫米,随时可能窒息,必须立刻手术!”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手术室里,主任医生李刚盯着影像报告,语气急促。手术台上,56 岁的浙江大叔陈建国(化名)颈部明显隆起,呼吸微弱,而这一切的根源,竟是他忽视了十多年的甲状腺结节。
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陈建国发现自己脖子越来越粗,穿衬衫时领口总是紧绷,偶尔还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但他觉得 “人到中年,有点小毛病很正常”,加上平时农活儿忙,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一周前,他凌晨突然被憋醒,感觉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连说话都变得困难,家人赶紧拨打 120 将他送进医院。
急诊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CT 显示,陈建国的甲状腺区域长了一个直径约 5 厘米的巨大肿瘤,已经严重压迫气管。正常成人气管直径约 2 厘米,而他的气管狭窄处仅剩下 3 毫米,相当于一根细吸管的宽度。“再晚来一步,肿瘤随时可能进一步压迫气管,导致完全梗阻,后果不堪设想。” 李刚医生解释道。
经过 3 个多小时的手术,医生成功切除了陈建国颈部的肿瘤。术后,他的呼吸逐渐恢复正常,胸闷、气短的症状也消失了。“都怪我自己大意,以为结节不疼不痒就没事,差点丢了命。” 躺在病床上的陈建国懊悔不已。
其实,像陈建国这样忽视甲状腺结节的人不在少数。在浙大一院甲状腺外科门诊,每天都会接诊到因拖延治疗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患者。李刚医生介绍,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很多人对它存在认知误区,要么过度恐慌,要么完全忽视,最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甲状腺结节偏爱这几类人,自查一下你是否在列
结合临床数据和多年诊疗经验,李刚医生总结出甲状腺结节的高危人群,如果你属于其中一类,一定要提高警惕。
首先,女性仍是甲状腺结节的高发人群。数据显示,甲状腺结节的男女患病比例约为 1:3,女性的患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这主要是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而甲状腺组织对激素变化较为敏感,长期的激素波动可能刺激甲状腺组织,增加结节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以及更年期的女性,激素水平变化更为剧烈,更要注意定期检查。
其次,年龄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逐渐上升,中老年人群的患病概率显著高于青年人。李刚医生解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甲状腺组织也可能出现退行性改变,加上长期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影响,容易引发甲状腺结节。因此,40 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甲状腺检查。
再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需格外注意。如果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有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疾病,那么本人患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更早开始定期筛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此外,患有某些特定疾病的人也容易诱发甲状腺结节。比如,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炎症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甲状腺组织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甲状腺组织异常增生,进而形成结节。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等功能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增加结节的发生风险。
彩超报告藏 “密码”,这些信号提示恶性风险
“很多患者拿到彩超报告后,看到上面的专业术语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的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李刚医生表示,彩超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手段,报告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其实就是判断结节良恶性的 “密码”。
根据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医生会将结节分为 1-6 类,不同类别对应的恶性风险不同。其中,1 类表示甲状腺正常,无结节;2 类为良性结节,恶性风险为 0%;3 类为可能良性结节,恶性风险小于 2%;4 类又分为 4A、4B、4C 三类,4A 类恶性风险为 2%-10%,4B 类为 10%-50%,4C 类为 50%-90%;5 类为高度怀疑恶性结节,恶性风险大于 90%;6 类则是已经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的结节。
李刚医生强调,4A 类及以上的结节需要高度警惕恶性风险,类别越高,恶性概率越大,通常需要进一步进行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结节的性质。穿刺活检是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 “金标准”,通过在结节上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结节是否为恶性。
除了结节类别,彩超报告中的这些特征也需要特别关注。如果报告中出现 “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 1”“钙化(尤其是微钙化)”“血流信号丰富” 等描述,那么结节的恶性风险会相对较高。相反,如果结节表现为 “高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钙化”“血流信号不丰富” 等特征,通常良性的可能性更大。
不过,李刚医生也提醒,彩超报告只是初步诊断依据,不能仅凭报告就确诊结节的良恶性。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穿刺活检结果等综合判断。
良性结节并非 “万事大吉”,这些情况需手术干预
“很多患者查出良性结节后,就觉得可以高枕无忧,再也不复查了,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李刚医生指出,虽然大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并非所有良性结节都能放任不管,以下几种情况即使是良性结节,也建议进行手术干预。
第一种情况是结节过大影响外观。如果甲状腺结节直径较大,导致颈部明显隆起、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形象,给患者的心理带来较大压力,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比如,有些患者的结节直径超过 4 厘米,从外观上就能明显看到颈部凸起,即使结节是良性的,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第二种情况是结节压迫周围器官。这是良性结节需要手术的常见原因之一。当结节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压迫气管、食道、喉返神经等周围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如果压迫气管,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窒息;如果压迫食道,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出现吞咽困难、进食不畅等情况;如果压迫喉返神经,则可能导致患者声音嘶哑、发音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失声的情况。陈建国就是因为结节压迫气管,才出现了窒息的危险情况。
第三种情况是结节影响甲状腺功能。少数良性结节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比如,有些结节具有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甲亢症状,如心慌、手抖、多汗、体重减轻、情绪易激动等;而有些结节则可能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乏力、怕冷、体重增加、嗜睡等症状。对于这类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良性结节,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而对于那些无症状的小结节,通常直径小于 1 厘米,且超声检查提示良性,没有出现上述需要手术的情况,一般不需要立即手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建议每 1-2 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彩超检查,密切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等变化情况。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结节明显增大、形态改变或出现其他异常特征,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良性结节会恶变吗?这些疑问一次性解答
在门诊中,很多患者都会问李刚医生:“医生,我的结节是良性的,以后会不会变成恶性的啊?”“我的结节能不能自己消失啊?” 针对这些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李刚医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首先,关于良性结节是否会恶变的问题。李刚医生表示,大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恶变概率非常低,通常在 1%-5% 之间。而且,良性结节恶变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因此,对于确诊为良性的结节,只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随访检查,密切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一般不需要过度担忧。但需要注意的是,少数良性结节可能会出现 “恶变倾向”,比如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结节的性质发生改变,出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钙化等恶性特征,这时就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如穿刺活检,以明确结节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其次,关于良性结节能否自行消失的问题。李刚医生介绍,部分良性甲状腺结节确实存在自行消失的可能,但这主要取决于结节的类型。
第一种是囊性结节。这类结节内部主要是液体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节内部的液体可能会被人体逐渐吸收,从而导致结节缩小甚至消失,有些结节在消失后可能仅留下少量萎缩的组织。
第二种是炎症性结节。由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炎症性疾病引起的结节,在炎症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退后,结节也可能随之缩小或消失。比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结节,在患者接受抗炎治疗后,随着炎症的缓解,结节通常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然而,对于实性结节或伴有钙化的结节,由于其质地较为坚硬,内部主要是甲状腺组织增生形成的实体结构,一般不会被人体自行吸收或消失,通常需要长期进行随访观察。如果这类结节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也没有引起不适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结节出现增大、形态改变等异常情况,则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治疗。
预防甲状腺结节,做好这几点很重要
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虽然有些因素(如遗传、年龄)无法改变,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风险。
首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刺激甲状腺组织,增加结节的发生概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
其次,注意饮食均衡。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增加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风险。因此,要注意合理摄入碘,避免过量或不足。对于一般人群来说,食用加碘盐是补充碘的有效方式,但要注意不要过量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等,尤其是对于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已经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碘的摄入量。此外,还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避免挑食、偏食。
再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减少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风险。同时,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最后,定期进行甲状腺检查。定期检查是早期发现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甲状腺结节的高危人群,更要重视定期筛查。一般来说,建议普通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如女性、40 岁以上人群、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等,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甲状腺结节,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处理。
甲状腺结节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保障身体健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