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甜饮料:被误解的健康陷阱,天天饮用风险远超想象

“0 糖 0 卡”“无负担畅饮”,如今超市货架上,各类无糖甜饮料凭借这样的宣传语,成为许多追求健康、控制体重人群的首选。不少人认为,告别了含糖饮料,选择无糖款就能尽情享受甜味,甚至将其视为日常补水的 “健康替代品”。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权威研究数据的公布,无糖甜饮料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逐渐浮出水面 —— 它并非人们眼中的 “安全选项”,长期天天饮用,可能给身体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危害。

无糖不代表无风险,多项研究直指健康隐患

在无糖甜饮料的宣传逻辑里,“无糖” 等同于 “低风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类饮料之所以能呈现甜味,全靠添加的 “代糖”。代糖主要分为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两大类:人工甜味剂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只需极少量就能产生浓郁甜味,且几乎不含热量;天然甜味剂则以糖醇类(山梨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等)和非糖醇类(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等)为主,虽属于碳水化合物范畴,但热量远低于传统蔗糖。正是这些代糖的存在,让人们误以为无糖甜饮料可以 “无限畅饮”,却忽略了其对身体的潜在影响。

2025 年初,澳大利亚一项针对 5 万名成年人的长期追踪研究,再次为无糖甜饮料的风险添上了关键证据。研究团队通过长达 10 年的随访发现,与每月饮用无糖甜饮料少于 1 次的人群相比,每天至少喝一杯(约 250 毫升)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足足升高了 38%;即便不是每天饮用,每周喝 1-6 次的人群,患病风险也比极少饮用者高出 15%。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指出,即便保持规律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但无法完全抵消 —— 规律运动者若每天饮用无糖甜饮料,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仍比不喝的运动者高 22%。这意味着,无糖甜饮料带来的健康威胁,并非通过简单的运动就能彻底规避。

除了糖尿病风险,无糖甜饮料还可能加速大脑衰老。美国南加州大学 2024 年发表在《神经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 1.2 万名年龄在 45-65 岁之间的健康中老年人进行了长达 8 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每天饮用一罐(约 330 毫升)无糖汽水的人,其大脑年龄比饮用无糖甜饮料最少(每月少于 1 次)的人平均大 1.6 年。通过脑部扫描发现,长期饮用无糖甜饮料的人群,大脑灰质体积明显减少 —— 而大脑灰质是神经细胞密集分布的区域,负责处理信息、记忆存储等重要功能,灰质体积减少往往与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问题相关。

人工甜味剂:“假甜” 背后的身体紊乱危机

在无糖甜饮料的代糖体系中,人工甜味剂因成本低、甜度高,成为许多厂商的首选。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规定,在规定添加量内,人工甜味剂对人体基本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长期大量饮用。2023 年 5 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中明确指出:“不建议将非糖甜味剂用于体重控制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这一结论正是基于大量研究数据得出的。

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 meta 分析,汇总了全球 37 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涉及超过 190 万名参与者。研究发现,每天多喝 250 毫升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肥胖风险会增加 21%,2 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15%,且这种风险呈现出 “剂量依赖性”—— 即喝得越多,患病风险越高。更令人担忧的是,该研究还发现,每天饮用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比不饮用者高出 9%,其中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高出 12%,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死亡率高出 15%。

为何看似 “无热量” 的人工甜味剂,会带来如此多的健康问题?科研人员从生理机制层面给出了答案。人体的味觉系统和代谢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当大脑接收到 “甜味” 信号时,会本能地认为 “有能量摄入”,进而启动一系列代谢反应,如分泌胰岛素、调节食欲等。但人工甜味剂只提供 “甜味” 信号,却不提供相应的能量,这种 “信号与能量不匹配” 的情况,会让身体陷入混乱。

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首先会破坏大脑对甜味的正常感知。大脑反复接收到 “假甜” 信号后,会逐渐提高对甜味的敏感度,进而增加对甜食的偏好。研究发现,每天饮用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后续选择高糖食物(如蛋糕、巧克力、含糖饮料)的概率,比不饮用者高出 30%,长此以往会导致饮食结构失衡,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其次,人工甜味剂还会干扰肠道菌群平衡。肠道菌群是人体代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会导致肠道内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数量增加,而肠道菌群失衡会进一步影响葡萄糖耐受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调节紊乱,增加 2 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人工甜味剂还可能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2024 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长期给小鼠喂食含三氯蔗糖的饮料,会导致小鼠胰腺 β 细胞功能受损 ——β 细胞是分泌胰岛素的主要细胞,其功能受损会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发血糖升高。虽然人体实验的数据还在进一步积累,但这一发现无疑为人工甜味剂的潜在风险敲响了警钟。

糖醇类代糖:心血管患者需警惕的 “隐形风险”

相较于人工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中的糖醇类(如山梨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因来源相对天然,且目前尚未有大规模研究证实其会明确提升慢性疾病风险,被许多人视为 “更安全的代糖选择”。确实,糖醇类代糖的热量较低,且升糖指数(GI)普遍不高,对血糖的短期影响较小,因此常被用于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和无糖饮料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糖醇类代糖完全没有风险,尤其是对于特定人群而言,其潜在危害同样不可忽视。

2024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赤藓糖醇和木糖醇这两种常见的糖醇类代糖,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团队对 1.5 万名有血栓病史或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每天摄入超过 30 克赤藓糖醇(约相当于 3 罐含赤藓糖醇的无糖饮料)的患者,其血栓复发风险比不摄入赤藓糖醇的患者高出 2.3 倍;而每天摄入超过 20 克木糖醇(约相当于 2 罐含木糖醇的无糖饮料)的患者,血栓复发风险也高出 1.8 倍。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赤藓糖醇和木糖醇会在体内代谢产生一种名为 “甘油醛 – 3 – 磷酸” 的物质,这种物质会促进血小板聚集,而血小板聚集正是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

除了心血管风险,糖醇类代糖还可能引起消化系统不适。由于糖醇类物质在人体肠道内吸收缓慢,未被吸收的部分会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同时吸收水分,导致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尤其是山梨糖醇,其耐受性较差,普通人每天摄入超过 10 克就可能出现腹泻;而木糖醇虽然耐受性稍好,但过量摄入(每天超过 30 克)也可能引发消化系统问题。因此,即便选择含糖醇类代糖的无糖饮料,也应控制饮用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

健康饮品选择:告别 “甜味依赖”,回归天然

无论是含人工甜味剂的无糖饮料,还是含糖醇类代糖的无糖饮料,长期天天饮用都存在健康风险。那么,对于追求健康的人群而言,日常补水究竟该如何选择?

首先,白开水是最佳选择。白开水不含任何添加剂,能直接为身体补充水分,参与新陈代谢,且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应达到 1500-1700 毫升,其中白开水应占主要比例。

其次,无糖淡茶和黑咖啡也是不错的选择。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淡茶,不含添加糖,且含有茶多酚、咖啡因等有益成分,适量饮用有助于提神醒脑;黑咖啡(不加糖、不加奶)则含有咖啡因,能提高新陈代谢率,但需注意避免过量饮用,以免引起失眠、心悸等不适。

此外,还需警惕 “隐形糖” 的摄入。许多人虽然不喝含糖饮料,也控制了无糖甜饮料的饮用量,但仍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大量添加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应不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约相当于 6 茶匙)。而添加糖不仅存在于甜点、冷饮中,还隐藏在酱油、蚝油、番茄酱等调味品,以及面包、饼干、速食汤料等加工食品中。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养成查看食品标签的习惯,关注 “碳水化合物” 项下的 “糖” 含量,尽量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

对于有控重、控糖需求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在短期内确实可以将无糖甜饮料作为含糖饮料的 “替代品”,以控制热量和血糖的短期波动,但绝不能将其视为 “长期健康饮品”。想要真正实现健康目标,关键还是要告别 “甜味依赖”,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多选择天然、未加工的食物和饮品,从根本上减少对代糖的依赖。

总之,无糖甜饮料并非 “健康保险箱”,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与其依赖 “无糖” 标签寻求心理安慰,不如回归饮品的本质 —— 补水、解渴,选择真正对身体有益的天然饮品,才能为健康保驾护航。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