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A 类药物重塑失眠治疗格局:专家呼吁打破用药顾虑,本土药企抢占蓝海市场

当凌晨三点的城市仍有无数盏灯亮着,失眠正成为当代人难以摆脱的 “深夜困扰”。9 月 21 日,在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的 2025 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上,失眠治疗领域的多项突破性成果引发关注 —— 随着两款创新失眠药物在国内相继获批,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正式开启失眠治疗的新时代。与会专家不仅带来了最新的临床数据,更针对公众 “谈药色变” 的普遍焦虑给出明确回应,而中国药企在这一新兴赛道的加速布局,也让失眠治疗的 “国产解决方案” 逐渐浮出水面。

失眠人群持续扩张:48.5% 成年人受困扰,长期危害堪比慢病

“躺下 30 分钟还没睡着,凌晨醒了就再也睁着眼到天亮,白天昏昏沉沉连记忆力都下降了”,这是北京白领李女士近一年的生活常态。像她这样被睡眠问题困扰的人,在国内并非少数。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 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已达48.5% ,其中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成为最主要的三大症状。

更严峻的是,失眠人群正呈现 “扩张化” 与 “低龄化” 趋势。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 年至 2020 年,国内失眠症成人患病人数从 2.5 亿增长至 2.7 亿,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突破 3.3 亿,十年间增幅超 20%。“很多人觉得失眠只是‘睡不着’,但实际上它的危害不亚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在论坛上强调,长期失眠会显著增加冠心病、癌症的发病风险,对老年人而言,还可能提升痴呆患病概率。他特别提醒,不同年龄段人群需遵循科学的睡眠时长标准:65 岁以上老年人应保证 5-6 小时睡眠,成年人则需睡够 7-8 小时,“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防线”。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专业干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给出了明确的 “失眠信号”:一是入睡困难,卧床超过 30 分钟仍无法进入睡眠状态;二是睡眠连续性差,夜间觉醒 2 次以上且难以再次入睡;三是早醒,比预期起床时间提前 30 分钟以上;四是白天伴随明显不适,如嗜睡、记忆力下降、情绪易怒,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倾向。“如果这些症状每周出现 3 次以上,并且持续超过 3 个月,就属于慢性失眠,建议及时到医院的睡眠科、精神科、心理科或神经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与睡眠之间存在 “双向影响”。岳伟华教授解释,长期焦虑、压力过大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失眠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他建议公众在关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规律作息、睡前避免接触电子屏幕、通过运动或冥想缓解压力,“只有结合心理调节与科学干预,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睡眠状况”。

告别 “谈药色变”:DORA 类药物破解传统用药痛点,“按需服药” 成可能

“我知道自己需要吃药,但总担心会上瘾,白天还会昏昏沉沉的,所以一直不敢尝试。” 在论坛现场,一位失眠患者的担忧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长期以来,公众对失眠药物的安全性存在顾虑,尤其是担心药物依赖、日间嗜睡等副作用,这也导致不少患者即使症状严重,也不愿接受药物治疗。

针对这一痛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王玉平教授在论坛上给出了权威解答:“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进步,失眠治疗早已不是‘无药可选’或‘只能冒险用药’的局面。现在,患者完全不需要‘谈药色变’,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既能保证睡眠质量,又能维持白天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王玉平教授进一步介绍,传统抗失眠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这类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入睡时间,但副作用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日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下降等情况,长期使用还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停药后可能出现反弹。对老年人来说,这类药物还会增加跌倒、骨折的风险,临床应用时需要格外谨慎。”

为了平衡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国际上多年前就提出了 “按需服药” 的治疗理念,即根据患者的睡眠需求灵活用药,避免长期连续用药带来的风险。但真正让这一理念落地的,是今年在国内获批上市的 DORA 类药物。“DORA 类药物通过阻断食欲素受体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机制更精准,不仅治疗失眠的疗效确切,安全性也大幅提升。” 王玉平教授表示,临床数据显示,服用 DORA 类药物的患者,日间嗜睡、药物依赖等副作用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还能改善白天的认知功能和精力状态,“这不仅改变了失眠治疗的现状,也为‘按需服药’乃至部分患者的‘持续用药’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 DORA 类失眠药共有 3 款,分别是默沙东的苏沃雷生、卫材的莱博雷生和 Idorsia 的达利雷生。其中,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已于 2025 年在国内正式获批,凭借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上市后销量快速增长。“以达利雷生为例,其在国内上市仅 3 个月,处方量就突破了 10 万张,这充分说明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这类药物的认可。” 王玉平教授强调,尽管 DORA 类药物优势明显,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失眠类型、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睡眠经济爆发:5300 亿市场引争夺,本土药企竞逐 DORA 赛道

当失眠成为普遍的健康问题,背后蕴含的商业机遇也逐渐显现。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已达到 5349.3 亿元,预计到 2027 年将增长至 6586.8 亿元,三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7%,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在这一市场中,抗失眠药物作为 “医疗 + 消费” 双重属性的细分领域,正成为资本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从全球市场来看,DORA 类药物无疑是抗失眠药赛道的 “明星品类”。但与此前因减重爆火的 GLP-1 类药物不同,目前 DORA 类药物的研发赛道尚未出现 “内卷” 现象。药智网 2025 年 6 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针对失眠症的 DORA 研发管线仅有 13 条,涉及 8 家公司,这一 “低竞争度” 的格局,为中国药企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已有多家本土药企嗅到了这一蓝海市场的机遇,纷纷加速布局 DORA 类药物研发与商业化。先声药业是其中的 “先行者”,早在 2022 年,公司就与 Idorsia 达成合作,获得了达利雷生在大中华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独家权利。2025 年达利雷生在国内获批后,先声药业迅速完成了产品的生产与铺货,目前已在全国 30 多个省份实现商业化上市,成为国内首个实现 DORA 类药物规模化供应的本土企业。

除先声药业外,扬子江药业、翰森制药、广东东阳光药业、布瑞迅药业等知名药企也在 DORA 赛道上紧追不舍。其中,扬子江药业的法赞雷生进展最快,目前已进入注册申请阶段,预计 2026 年有望在国内获批上市;翰森制药的 HS-10370 片处于临床 II 期阶段,广东东阳光药业的 HEC88473 片则已启动临床 I 期试验,本土药企在 DORA 领域的研发梯队逐渐形成。

“在 GLP-1 类药物之后,抗失眠药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兼具医疗价值与消费属性的爆款赛道。”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公众对睡眠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DORA 类药物的临床普及,以及本土药企在研发和商业化上的突破,中国抗失眠药市场将迎来结构性变革。“未来,谁能在 DORA 类药物的疗效优化、适应症拓展、成本控制上占据优势,谁就能在这一蓝海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 “深夜难眠” 到 “一夜好眠”,失眠治疗的每一步突破,都关系着数亿人的健康福祉。如今,DORA 类药物的出现为失眠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而本土药企的积极布局,则让 “中国方案” 在全球失眠治疗领域有了更多话语权。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环境的成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睡个好觉” 将不再是困扰现代人的难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