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围猎下的自救:英特尔为何紧盯苹果?

9 月 25 日,英特尔向苹果抛出的投资与合作邀约,在华尔街引发连锁反应 —— 前者股价单日暴涨 6.4%,后者微跌 0.3% 的反差走势,折射出市场对这场潜在合作的复杂预期。此时的英特尔,正站在资本加持与业务困局的交叉点上:美国政府以 89 亿美元拿下 9.9% 股权成为最大股东,英伟达携 50 亿美元入股并锁定 CPU 定制合作,再加上软银的 20 亿美元注资,三个月内近 160 亿美元的资本涌入,为其 IDM 2.0 战略注入强心剂。

但资本输血难掩核心短板:先进制程落后台积电两代,18A 工艺虽计划年底量产,却比台积电 N3P 晚了近一年;AI 赛道被英伟达碾压,Gaudi 2 芯片仅在推理场景占据小众市场,而全球 AI 基础设施近 80% 采用英伟达 GPU;客户端市场份额持续流失,2025Q1 营收同比下滑 7.8%。在这种背景下,苹果的战略价值尤为关键:作为全球顶级芯片设计方,其自研 A 系列芯片占据台积电 3nm 产能的 35%,若能重拾合作,既能为英特尔代工业务(IFS)带来顶级订单,更能借助苹果生态激活自身 AI 与 PC 业务。

苹果的现实考量:供应链安全与技术自主的平衡术

对苹果而言,英特尔的邀约并非毫无吸引力。当前台积电 3nm 订单已排至 2026 年,苹果、高通等四家企业瓜分全部产能,供应链紧张成为常态。尽管台积电计划四年内新建七座工厂,但 3nm 产能今年仅能达到去年的四倍,仍难满足 iPhone 16 系列 9500 万台的备货需求。这种产能瓶颈,让苹果不得不考虑供应链多元化 —— 此前传出台积电评估赴美建设 2nm 工厂,正是苹果推动 “地缘分散” 战略的佐证。

但五年自研之路已让苹果与英特尔渐行渐远。自 2020 年 iPhone 12 搭载自研 A14 芯片起,苹果芯片性能每代提升 30% 以上,而同期英特尔 Meteor Lake 处理器的 AI NPU 性能仅为 A17 Pro 的 60%。更关键的是,苹果已构建从芯片设计到终端优化的闭环生态:A 系列芯片与 iOS 系统的协同效率,远超英特尔芯片与 MacOS 的适配表现。分析师测算,若回归英特尔供应链,苹果 Mac 系列的硬件利润率将下降 4-6 个百分点,这对追求极致利润的苹果而言难以接受。

合作破局点:从 “芯片供应” 到 “生态共建” 的转向

尽管直接回归处理器供应的可能性低于 15%,但双方仍存在三大合作空间。首先是代工业务的深度绑定:英特尔俄亥俄州工厂 2026 年投产后将形成百万片 18A 产能,该工艺采用 GAA 架构,能效比已接近台积电 N3P。若苹果将部分中端芯片(如 Apple Watch S 系列芯片)交由英特尔代工,既能缓解台积电产能压力,也能帮助英特尔验证先进制程稳定性。

其次是 AI 生态的协同创新。英特尔 Gaudi 3 芯片即将覆盖训练场景,价格较英伟达 H100 低 40%,而苹果正加速 AI 基础设施建设 —— 其自研 AI 芯片计划 2026 年量产,急需成熟的制造能力支撑。双方可借鉴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合作模式:由英特尔为苹果定制 AI 训练芯片,集成至苹果数据中心,同时将苹果的端侧 AI 算法植入英特尔 AI PC 生态,形成 “云端训练 + 终端部署” 的协同效应。

最后是地缘战略的契合。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的核心诉求,是打造本土半导体制造闭环,而苹果作为美国科技产业象征,正承受供应链 “去美化” 的压力。若苹果选择英特尔作为第二供应商,可获得《芯片法案》的税收优惠,英特尔也能借助苹果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美国本土订单,形成 “政策 – 企业” 的双赢格局。

复兴棋局的终局:依赖单点突破不如夯实基础

即便与苹果合作达成,英特尔仍需跨越多重障碍。制程方面,18A 工艺量产时间已多次推迟,若 2026 年无法实现稳定供货,将彻底失去苹果信任;成本方面,英特尔当前资本支出效率仅 36%,远高于台积电的 25%,需通过剥离代工业务提升毛利率至 44% 以上;生态方面,其 AI PC 市场 37% 的份额依赖微软等合作伙伴,需建立自主可控的软件生态。

从行业规律看,半导体巨头的复兴从来不是靠单一合作撬动。台积电用十年时间超越英特尔,靠的是持续的制程迭代与客户绑定;英伟达的 AI 霸权,源于对 CUDA 生态的长期投入。对英特尔而言,苹果的入局或许能带来短期股价提振,但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政府与英伟达的资本支持转化为 18A 制程的量产能力,将 Gaudi 系列芯片的性价比优势转化为市场份额,唯有如此,才能在 “后摩尔时代” 重拾核心竞争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