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惊魂:空驾位上的 “幽灵司机”

9 月 13 日凌晨 2 时,杭州临平区高架路段的车流已渐稀疏,一辆打着双闪的 SUV 却突兀地横在道路中央,后方车辆纷纷避让。路过的货车司机李师傅下车查看时,眼前的景象让他脊背发凉:主驾驶位空无一人,副驾驶座上躺着一名男子,正发出均匀的鼾声,中控台则刺眼地闪烁着 “请立即接管车辆并报警” 的红色提示。

接到报警的民警撬开半掩的车门,浓烈的酒气扑面而来。被唤醒的男子王某眼神迷离,无法说清自己为何会出现在副驾。抽血检测结果显示,其血液乙醇含量高达 114.5mg/100ml,远超 80mg/100ml 的醉驾标准。而随后调取的监控与车辆后台数据,拼凑出一段令人后怕的 “无人驾驶” 轨迹:

13 日凌晨 1 时 17 分,王某驾驶 SUV 驶离小区,1 分钟后便在行驶中挪到副驾;1 时 28 分,高架监控捕捉到车辆自主变道,副驾上的王某已陷入沉睡;直到 1 时 38 分,车辆因持续未检测到人工接管,自动降速停车并开启双闪 —— 这场持续 20 分钟的 “幽灵驾驶”,最终以路人报警收尾。

“神器” 揭秘:骗过系统的灰色配件

“我以为装了这个,车就能自己开回家。” 面对讯问,王某的供述揭开了谜底。他口中的 “这个”,是网购平台热销的 “智驾神器”—— 一个巴掌大小的白色模块,通过接线插入方向盘内部接口,即可模拟人体电容信号,让车辆的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误认为驾驶员双手未离方向盘。

王某今年 5 月购入的新车搭载 L2 级 NOA 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按设计要求,双手脱离方向盘超 2 分钟后,系统会通过声光报警、座椅震动等方式提醒接管,否则自动停车。但这款售价 300 多元的 “神器”,精准破解了这道安全防线。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类似产品被冠以 “智驾免打扰模块”“方向盘欺骗器” 等名号,部分商家销量已过百,客服甚至宣称 “城区、高速都能用,除了睡觉啥都能干”。

车辆技术专家解释,L2 级辅助驾驶的核心是 “人机共驾”,系统仅能在特定场景控制转向和加减速,遇雨雾天气、施工路段等复杂情况仍需人工决策。“王某的车能行驶 20 分钟,纯属侥幸。若当时出现突发障碍物,系统很可能因感知局限引发事故。”

法律亮剑:醉驾无 “智能” 例外

9 月 19 日,杭州市临平区法院的判决给出明确答案:王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 4000 元。这一判决并非个例,2024 年底南京曾发生类似案件:男子酒后启用辅助驾驶,车辆撞向收费站安全岛致其肋骨断裂,最终因酒驾被罚;宁波孙某醉驾时依赖辅助驾驶追尾前车,获刑三个月并处罚金 6000 元。

“即便开启辅助驾驶,驾驶员仍是安全第一责任人。” 承办检察官指出,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L2 级系统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督操作,而《刑法》明确将 “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 纳入危险驾驶罪范畴。王某 2024 年 7 月曾因酒驾被行政处罚,此次属从重情节,法院遂作出上述判决。

法律界人士进一步说明,生产、销售 “智驾神器” 同样涉嫌违法。此类产品干扰车辆安全系统,可能构成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乱象背后:认知错位与监管滞后

“智驾神器” 的热销,折射出智能驾驶普及中的多重矛盾。求是网评论指出,部分车企用 “自动驾驶”“零接管” 等话术夸大宣传,自媒体大肆传播 “解放双手” 的测评视频,导致消费者对技术边界产生严重误判。王某就坦言,购车时销售反复强调 “智能领航”,让他误以为车辆能 “自动开”。

技术突进与监管的 “速度差” 更显突出。目前我国 L2 级辅助驾驶车辆已超千万辆,但针对 “欺骗器” 等衍生风险的监管仍属空白。工信部虽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用夸大宣传,但电商平台的灰色交易难以实时管控。临平检察院表示,已联合市场监管、交管部门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排查此类违法销售行为。

安全警示:人机共驾容不得侥幸

王某的案例敲响警钟:截至 2025 年,我国尚无开放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商用的政策,所有上路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均需人工兜底。专家建议,消费者应主动学习技术知识,认清 “辅助” 与 “自动” 的本质区别;车企需升级技术防护,如通过 DMS 驾驶员监控系统识别驾驶员状态,防范 “神器” 欺骗;监管部门应加快完善立法,明确 “智驾神器” 产销的法律责任。

“那次之后再也不敢碰酒驾车了。” 看守所里的王某追悔莫及。这场以侥幸开始、以刑罚收尾的闹剧,终究证明:科技赋予驾驶便利,但安全底线永远不能交给 “神器”,更不能交给运气。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