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血管病,先控住这五大危险因素

9 月是 “脑健康月”。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您如何防患于未然,保护脑血管健康。

病例回顾

张先生今年 50 岁,是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他平时应酬较多,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张先生自诩 “年富力强”,对身体出现的一些不适并不在意。

体检时发现,张先生的血压偏高(145/92 毫米汞柱),医生建议他多留意,但他觉得 “没什么感觉,不用大惊小怪”。在日常饮食上,张先生可以说是无肉不欢,尤其喜欢吃红烧肉和动物内脏,蔬菜吃得少。由于经常加班,吸烟、饮酒成了习惯,加之很少运动,张先生的体重逐年上升。

3 个月前,在一次会议上,张先生发言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晕,他的右手使不上劲,手中的翻页笔掉在了地上。张先生想说话,但舌头发硬,吐字不清。同事察觉到他的面部有些不对称,左侧嘴角微微下垂,于是赶紧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将其送往医院……

张先生被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好在送医及时,经过溶栓治疗,恢复较好,没有留下严重后遗症。

医生告诉张先生,他的病情与长期未加控制的高血压、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 3.8 毫摩尔 / 升)、肥胖、吸烟饮酒等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就带您详细了解这些危险因素。

五大危险因素要牢记

脑血管病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预防和综合干预是降低脑血管病疾病负担的有效措施。总体来看,脑血管病的发生与五大危险因素有关。

高血压:无声的 “血管杀手”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可能引发脑卒中。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首要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的血压管理目标值都相同,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出合适的建议。对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血压控制在 140/90 毫米汞柱以下。如果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慢性病,血压控制应更严格。

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就如同让血管持续承受着超出其正常负荷的强大压力。想象一下,水管如果长期承受过高水压,内壁会逐渐受损,血管也是如此。血管内皮一旦受损,身体的修复机制就会启动,在修复过程中,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就容易沉积在受损处,逐渐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使血管壁变得粗糙、增厚,血管腔也会逐渐变窄。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或者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就会引发脑卒中。据相关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升高 10 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就会增加约 50%。而且,高血压引发的脑卒中,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后果都极为严重,往往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控制高血压刻不容缓,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血管的 “慢性腐蚀剂”

高血糖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长期血糖水平过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血管老化,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普通人的 2~4 倍。

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就像把血管浸泡在具有腐蚀性的液体中。高血糖会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受损,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更容易进入血管壁,加速血管的老化和硬化进程。同时,高血糖还会影响血液的黏稠度,使血液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从临床数据来看,糖尿病患者不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而且发病年龄往往更早,病情也更为严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更要配合科学的饮食控制和适量的运动锻炼。

高脂血症:血管里的 “定时炸弹”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人们常说的 “坏胆固醇”,当它的水平过高时,会持续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果斑块突然破裂,其中的脂质、坏死组织和炎性细胞等物质会暴露在血液中,激活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导致血栓形成。如果斑块破裂造成的血栓进入脑血管,就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从保护脑血管健康的角度来说,人们应该积极干预高血脂。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 2024 年)》,降脂治疗的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

当血液中 “坏胆固醇” 水平升高,它就像一个个小颗粒不断地在血管壁上堆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堆积物越来越多,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如同埋在血管里的 “定时炸弹”,平时可能相安无事,但一旦破裂,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短时间内,血小板等凝血物质会迅速聚集在破裂处,形成血栓。如果这个血栓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堵塞了血管,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就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高脂血症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对血管的损害却在悄然进行。因此,定期体检,监测血脂水平非常重要。一旦发现血脂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降低血脂,拆除这颗 “定时炸弹”。

吸烟饮酒:伤害血管的 “组合拳”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可降低血氧,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 2~4 倍。过量饮酒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血管内皮受损后,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胆固醇等物质更容易沉积,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同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强得多,会使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在这种情况下,血管为了保证供血,会发生收缩,进一步增加血管压力,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而过量饮酒,尤其是长期酗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凝血功能异常,使血管壁变得脆弱。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脆弱的血管就容易破裂,引发出血性脑卒中。吸烟和饮酒对血管的危害相互叠加,就像一套 “组合拳”,对脑血管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保护脑血管,戒烟限酒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缺乏运动、肥胖:代谢紊乱的 “帮手”

久坐、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间接增加脑血管病风险。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长期处于久坐状态,缺乏运动。身体长时间不活动,新陈代谢就会减缓,脂肪容易堆积,进而导致肥胖。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它会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如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等。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多,会分泌一些激素和细胞因子,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异常,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同时,肥胖还会影响脂质代谢,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引发高脂血症。而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增加糖尿病的发病几率。这些由肥胖引发的代谢紊乱,都会间接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所以,保持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对于预防脑血管病至关重要。每周应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同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以提高身体素质,维持正常代谢。

牢记 “120 口诀”

“1” 代表 “看到 1 张不对称的脸”。

“2” 代表 “2 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

“0” 代表 “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自己或他人突然出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则有可能是脑卒中,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

保护脑血管健康的几个 “锦囊”

了解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后,我们再送您几个健康 “锦囊”: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在生活中,应保持清淡饮食,减少肥甘厚味,控制钠盐摄入,做到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切忌忧思恼怒。

高血压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因为降压药物的作用是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随意减药或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这种波动对血管的危害极大,甚至可能引发脑血管意外。在饮食方面,减少钠盐摄入尤为关键,因为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 5 克。同时,要增加钾的摄入,多吃香蕉、土豆等富含钾的食物,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对控制血压有帮助。此外,像快走、慢跑、太极拳等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辅助降低血压。情绪对血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长期的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使血压升高,所以要学会通过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和。

管理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目前,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生活方式干预也应贯穿糖尿病管理的始终。糖尿病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限制精制糖摄入。运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觉疲乏为宜,推荐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项目。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是一场持久战。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但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不可或缺。定时定量进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波动,避免血糖忽高忽低对血管造成损害。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升高,所以应多吃燕麦、糙米、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而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对身体健康有益,但要注意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等,并控制摄入量。运动方面,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消耗。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在空腹或血糖过高时运动,以免引发低血糖或其他意外。开始运动时,应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积极干预血脂异常

生活方式干预是降脂治疗的基础,患者应减少摄入饱和脂肪(如肥肉、油炸食品),增加膳食纤维(燕麦、豆类、蔬菜)。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患者应遵医嘱使用降脂药物。

戒烟限酒

吸烟者应尽早戒烟,不吸烟者避免被动吸烟。饮酒者要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

健康生活方式这样养成

在慢性病的管理上,我们常常会看到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的建议。具体来说,如何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呢?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健康体重管理

通过平衡膳食、科学运动、良好睡眠,防止超重和肥胖发生。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制订合理减重目标,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 0.5 千克。

合理膳食

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摄入应合理,增加全谷物、杂豆、薯类、水果、新鲜蔬菜和奶制品等的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 克),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减少糖的摄入量,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控制能量摄入,吃动平衡。

适量运动

保持规律、充足的身体活动,减少连续静坐时间。以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辅以呼吸训练与柔韧性训练。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开始体育锻炼或增加运动强度前,应进行运动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员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

调节情绪

避免情绪紧张、激动,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保持心理健康。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