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浪潮中,曾经的家电零售巨头国美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昔日首富黄光裕却并未选择 “认命”,而是再次踏上了转型之路,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氢能这一新兴赛道。
2025 年 9 月 10 日,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 1000 万元,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黄光裕。国美氢能由黄光裕控股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 80%,从股权结构上彰显了黄光裕对氢能业务的重视。其经营范围更是广泛,涵盖了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新型膜材料销售等多个领域,几乎覆盖了氢能产业链的所有核心环节,包括 “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整车及运营” 等,定位为设备、材料及技术服务商,同时还拓展至物联网技术研发以及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展现出了勃勃 “野心”。
国美氢能成立仅仅两天后,黄光裕便以董事长的身份出席了 “氢能绿色交通生态建设大会”,并发表致辞,强调国美布局氢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他表示,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符合国家 “双碳” 目标的战略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国美在零售领域积累的丰富资源和渠道优势,有望为氢能业务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三天后,国美氢能又与国家电投集团控股的国氢科技在北京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国氢科技作为国内能源央企中的第一家氢能专业化子公司,在氢能车核心的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自主掌握了多项产品级关键核心技术及工程化生产工艺。双方的合作将聚焦于氢能应用场景构建、氢能车辆规模化运营以及氢能装备推广等领域,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及股权协同,推动 “十五五” 期间规模化氢能车辆落地与加氢站精准匹配,构建绿色氢能产业生态。
然而,国美此次跨界氢能赛道,并非一片坦途,而是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氢能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从研发到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累。但国美自身目前正处于严峻的财务困境之中,据财报显示,自 2017 年开始,国美零售的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亏损八年。2024 年,国美零售营收同比下滑 26.76% 至 4.74 亿元,较 2016 年巅峰时期的 766.95 亿元缩水超 99%,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达 116.29 亿元,亏损规模同比扩大 15.63%。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国美零售负债总额高达 422.01 亿元,其中短期借款为 233.58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 209.23%。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国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持续支撑氢能业务的发展,令人担忧。
其次,氢能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较小,商业模式尚未成熟。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实施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例如,碳交易市场对氢能减排价值缺乏明确认定,导致氢能企业尚不能在碳交易市场获得收益,同时氢能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较多,加氢站建设审批程序复杂,这些都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发展。此外,国内涉氢企业已超过 3000 家,竞争激烈,产业链协同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上游制氢环节电解水制氢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性差,大规模、低成本氢气管输技术尚处于示范期等。
再者,国美自身在氢能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人才积累相对薄弱。尽管与国氢科技达成了战略合作,但如何快速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以在竞争激烈的氢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是摆在国美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且,能源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务实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突破与深耕服务,而非依靠供应链整合或金融手段进行短期套利,国美能否适应这一行业特点,也需要时间来验证。
回顾国美近年来的转型之路,可谓是坎坷不断。2023 年,国美入驻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启直播带货,但未能打开销路;2024 年,推出 “即时仓” 及便利店业务,却因资金匮乏而难以扩展;同年年底,国美又宣布涉足新能源汽车销售领域,同样遭到了业内不少质疑。如今,黄光裕将希望寄托于氢能赛道,这究竟是一次大胆的突围,还是又一次无奈的挣扎?
不可否认,氢能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能源,确实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美能够成功布局氢能产业,或许真的能够实现 “重生”。但就目前而言,国美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黄光裕能否凭借着自己的商业智慧和决心,带领国美在氢能赛道上闯出一片天地,我们仍需拭目以待。毕竟,在商业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创新和突破,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实现发展。而国美氢能的未来,也将成为观察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窗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