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便利店货架上的无糖气泡水不再占据绝对 C 位,当康师傅低糖冰红茶、元气森林减糖冰茶等产品悄然成为新宠,一场关于 “糖” 的行业变革正悄然发生。过去几年,“0 糖 0 卡 0 脂” 如同一句响亮的口号,席卷了整个食品饮料行业,让消费者陷入对 “无糖即健康” 的集体追捧。但如今,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化和消费体验的升级,“含糖食品” 以更温和的姿态回归,“低糖” 成为连接健康与美味的新纽带,勾勒出食品行业更务实、更人性化的发展图景。
回溯 “0 糖浪潮” 的兴起,离不开消费市场对 “健康” 的迫切追求。2018 年,元气森林凭借一款 0 糖 0 卡 0 脂的气泡水横空出世,以 “赤藓糖醇 + 三氯蔗糖” 的复配甜味方案,打破了传统饮料的甜味逻辑,迅速点燃了无糖饮料市场。一时间,从碳酸饮料巨头到新兴茶饮品牌,纷纷跟进 “0 糖” 赛道:零糖可乐、0 卡糖浆奶茶、无糖电解质水…… 代糖,这个曾经隐藏在配料表角落的成分,一跃成为行业 “宠儿”,甚至成为衡量产品 “健康与否” 的核心标准。

在这场狂热中,消费者的认知也被悄然重塑。不少人将 “无糖” 等同于 “无负担”,认为只要选择带有 “0 糖” 标签的产品,就能在享受甜味的同时,规避糖分带来的健康风险。然而,随着时间推移,“0 糖” 的光环逐渐褪去,潜在的问题开始浮现。首当其冲的是口感争议 —— 代糖虽能模拟甜味,却始终无法复刻蔗糖的自然与饱满。有人抱怨无糖饮料 “后味发苦”,有人觉得代糖零食 “口感单薄”,甚至有消费者喝完无糖饮品后会出现 “黏嗓子” 的不适感。从技术层面来看,这源于代糖与蔗糖的 “甜味曲线” 差异:蔗糖的甜味来得直接、延续性强,且能与食品中的酸、苦等风味形成巧妙平衡;而多数代糖要么 “起甜慢、余味长”,要么 “甜味纯粹度不足”,即便通过多种代糖复配优化,也难以达到蔗糖的风味层次。
更关键的是,代糖的安全性争议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虽然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明确规定了各类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代糖是安全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让消费者产生了顾虑。例如,有研究指出部分人工甜味剂虽不直接升高血糖,却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间接干扰代谢机制;糖醇类代糖如赤藓糖醇、木糖醇,过量摄入则可能引发肠胃不适,尤其对儿童和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更为明显。这些争议让消费者开始反思:“0 糖” 真的是健康的 “终极答案” 吗?
当 “0 糖狂热” 降温,行业开始主动寻找新的平衡 ——“低糖” 成为破局的关键方向。率先迈出这一步的,是食品行业的巨头企业。2025 年,康师傅推出 “低糖高纤版冰红茶”,以 “蔗糖 + 代糖” 的复合配方,将含糖量降低 50%,每 100ml 含糖量仅 4.5g,同时添加膳食纤维,按照上海 2024 年试行的含糖饮料分级标准,成功跻身 B 级行列。这款产品的推出,并非对 “健康潮流” 的背离,而是对其的深化:它不再盲目追求 “无糖” 的噱头,而是在保留经典冰红茶风味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控糖实现 “健康与好喝” 的双赢。
康师傅的尝试并非个例,越来越多品牌加入 “低糖阵营”,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元气森林在冰茶系列中不再回避糖的添加,而是以 “每瓶少 6 块方糖” 的直观标注,向消费者传递 “减糖不减味” 的理念;维他柠檬茶、北冰洋汽水等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经典产品,也推出低糖版本,在唤醒情怀的同时,契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就连以 “益生菌” 为核心卖点的养乐多,也通过调整配方,推出了含糖量更低的新品。除了直接 “减糖”,“减量” 也成为低糖策略的重要延伸 —— 迷你冰淇淋、迷你包装零食等产品的走红,正是通过控制单份份量,帮助消费者减少单次糖分与热量摄入,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降低了健康负担。
在 “低糖” 产品的研发中,品牌还探索出了更灵活的甜味解决方案 —— 用天然成分替代部分添加糖。例如,一些饮料品牌选择苹果汁、梨汁、椰子水等天然果汁作为甜味来源,既能提供自然清甜,又能让配料表看起来更 “干净”,迎合消费者对 “天然健康” 的追求;还有品牌在烘焙产品中加入果酱,以果酱中的果糖替代部分白砂糖,在提升风味层次的同时,减少精制糖的使用。这种方式虽未完全摒弃糖分,却通过成分升级,让 “甜” 变得更具品质感,也更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从 “0 糖” 到 “低糖” 的转变,不仅是行业产品策略的调整,更折射出消费者认知的理性升级。过去,消费者对 “健康” 的理解往往停留在 “无某类成分” 的简单层面,如今却更关注 “整体均衡”—— 他们不再谈 “糖” 色变,也不再将代糖视为 “救世主”,而是更愿意根据自身需求,在安全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正如代糖品牌 “爱乐甜” 负责人 Sam 所说:“用户比我们想象中更理智,0 糖、低糖都很好,关键是在安全的情况下摄入。”
这种理性也推动着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透明。以霸王茶姬为例,其小程序点单界面会实时标注饮料分级:当消费者将 “伯牙绝弦” 的甜度从标准糖调整为少糖时,产品分级会同步从 C 级变为 B 级。这种可视化的信息呈现,让消费者能清晰了解不同选择的健康属性,真正将 “选择权” 交回自己手中。
放眼全球市场,“低糖 + 美味” 的趋势同样明显。近年来,美国市场上的益生元气泡水迅速崛起,2-3 年间市场规模增长了 10 倍。这款产品的成功,并非依赖 “无糖” 标签,而是凭借 “益生元(功能性)+ 真实果汁(风味)+ 气泡感” 的组合,实现了健康与口感的平衡。以品牌 Simply Pop 为例,其产品果汁含量高达 25%-30%,保留了天然糖分带来的清甜,同时通过添加益生元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这种 “不回避糖、但科学用糖” 的思路,与国内食品行业的 “低糖转型” 不谋而合,印证了 “好喝才是产品核心竞争力” 的真理。
结语中,我们不妨回到 S.H.E《半糖主义》中的那句歌词:“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 这句话不仅是对情感关系的诠释,更精准概括了当下消费者对 “甜” 的需求 —— 在压力重重的生活中,人们既不想放弃对身材和健康的管理,也渴望一口 “真实的甜” 带来的慰藉。从 “0 糖狂热” 到 “半糖理性”,食品行业的这场变革,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回归:健康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在多样与均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认知的深化,或许还会有更多元的甜味解决方案出现,但无论如何,“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健康与美味之间寻找最优解,都将是行业不变的发展方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