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岁周成建跳团舞救不了美邦:千亿神话褪色后,“千天万店” 梦难圆

“端木带我去了美特斯邦威” 的台词犹在耳畔,这个曾占据全国步行街核心位置的服装巨头,如今却靠 60 岁创始人跳团舞的热搜维持曝光度。从 2011 年 5000 家门店、近百亿营收的巅峰,到 2024 年净亏 1.95 亿元、门店退守郊区的窘境,美特斯邦威的 “自救战” 为何越打越被动?当 “千天万店” 的口号遭遇持续下滑的财报,这个老牌国货的复兴之路究竟卡在哪里?

一、从步行街之王到郊区折扣店:光环褪色的 20 年

美特斯邦威的黄金时代,是中国服装零售野蛮生长的缩影。2011 年巅峰时期,其门店遍布全国各级城市的核心商圈,凭借 “休闲时尚” 定位和明星代言策略,成为 80 后、90 后的青春记忆,年营收逼近百亿大关,堪称 “国民品牌” 的代名词。彼时的美邦,靠着 “虚拟经营” 模式 —— 外包生产与特许加盟结合,以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张,缔造了国产服装品牌的成长神话。

转折点出现在快时尚品牌大举入华的 2010 年代中期。Zara 的 “小单快反” 能做到 2 周上新,优衣库以基础款极致性价比占领市场,这些品牌凭借供应链优势和时尚敏感度,迅速分流了美邦的核心客群。更致命的是,美邦错失了线上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当年轻消费者转向电商平台时,其仍依赖线下加盟店体系,导致用户流失加速。

如今的美邦早已褪去光环。在北京,除了奥特莱斯的折扣店,其门店多退守大兴、通州等郊区,核心商圈难觅踪迹。Tech 星球探访的昌平折扣店中,599 元的羽绒服售价仅 59 元,全场 1 折的标语格外醒目,20 分钟内进店的四五位顾客无一人消费。这种 “清库存” 式的销售模式,与优衣库、UR 等品牌的排队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品牌吸引力的断崖式下跌。

消费者认知的固化更让美邦陷入困境。90 后消费者阿澜的感受颇具代表性:“现在买衣服要么选快时尚,要么网购网红款,美邦好像只存在于中学记忆里,偶尔刷到新品也不会特意购买。” 数据显示,其核心客群仍集中在青少年群体,未能突破年龄圈层,而这部分群体的消费力与品牌溢价需求远低于主流市场。

二、自救三连击失效:直播、扩店与转型的三重困境

2024 年创始人周成建重掌帅印后,美邦启动了密集的自救行动:创始人直播带货、推行 5.0 新零售模式、进军潮流户外赛道。但从财报数据看,这些动作未能扭转颓势,反而暴露了战略摇摆的深层问题。

创始人下场直播曾一度制造热度。2024 年 11 月周成建的淘宝首秀斩获 378 万观看量、1500 万元成交额,近期为吸引年轻人跳起团舞的视频更登上热搜。但流量并未转化为持续购买力,2024 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 715.45%,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仍下滑 87.07%。直播带来的短期曝光,难以掩盖产品与年轻消费需求的脱节 —— 当 Z 世代追捧 “美拉德色系”“miu 系穿搭” 时,美邦的产品迭代速度始终慢于快时尚品牌。

“千天万店” 的扩张计划同样遇阻。周成建提出 2025 年新开 1000 家生活馆、三年内实现万店规模的目标,试图通过密集布点重建渠道优势。截至 2025 年 7 月,门店数增至 709 家,但新店坪效仅 3793.85 元 / 平方米 / 年,同比下降 58.13%。问题出在渠道策略的混乱:针对一二线城市的 “合伙人模式” 与三五线的 “传统加盟模式” 未能有效协同,老加盟商自主定价导致线上线下价格体系崩坏 —— 同一条牛仔裤,线下卖 269 元,拼多多旗舰店卖 578 元,淘宝旗舰店卖 299 元,严重影响消费信任。

向 “潮流户外” 转型的 “抓鸟计划” 更显仓促。美邦试图打造 “始祖鸟平替”,但其冲锋衣虽宣称 “暴雨级防水”,却因研发投入不足(2025 年上半年仅 714 万元,同比腰斩)面临品控质疑。吊牌价 1199 元的冲锋衣促销至 114 元,既引发 “便宜没好货” 的争议,又因清理传统库存拖累毛利率。对比骆驼冲锋衣 20 万 + 的销量,美邦同类产品仅售 500+,足见其在户外赛道的竞争力缺失。半年后便回归 “全风格平均” 策略,更暴露了转型决策的盲目性。

三、破局关键:供应链、产品与品牌的三重重构

美邦的困境,本质是传统服装品牌在新消费时代的典型失灵:渠道老化、产品模糊、供应链低效。周成建坦言 “门店过少是复苏最大阻力”,却忽视了 “有质量的渠道远比数量重要”;强调 “50 天库存周转” 目标,却尚未解决供应链响应速度问题。想要重回主流视野,需在供应链、产品与品牌认知上完成根本性重构。

供应链效率革新是基础。服装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效率竞争”,优衣库的 SPA 模式(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Zara 的快速反应供应链,均以 “短周期、低库存” 为核心。美邦提出 “像做生鲜一样管理供应链”,取消中心仓实现 “工厂到门店直达”,并计划三年内将库存周转控制在 50 天内,这一方向切中要害,但需打破加盟商利益固化的旧体系。只有实现全国商品统一管理、价格政策协同,才能避免 “同品不同价” 的乱象,重建消费信任。

产品力重塑需要聚焦核心品类。周成建提及的牛仔裤、冲锋衣、羽绒品类,本应成为破局的关键。美邦累计卖出 1 亿多条牛仔裤,具备打造 “国民牛仔裤” 的基础,但需在版型迭代、面料升级上持续投入;户外赛道不应追求 “平替” 噱头,而应聚焦城市户外场景,平衡时尚性与功能性,避免陷入 “低价竞争陷阱”。参考 Lululemon 靠瑜伽裤单点突破的经验,集中资源打造 1-2 个爆款品类,远比 “全风格覆盖” 更易建立认知。

品牌年轻化不能依赖 “创始人跳舞” 的流量噱头。真正的年轻化是理解 Z 世代的消费逻辑:他们既重视性价比,也追求品牌认同;既需要即时满足,也看重可持续性。美邦需在内容生态上深耕 —— 通过小红书、抖音的穿搭场景种草,结合线下 “生活馆” 的体验式消费,重建品牌与年轻群体的情感连接。同时,清理低效郊区门店,回归城市次核心商圈,以场景化陈列重塑品牌形象,摆脱 “折扣店” 标签。

从 “不走寻常路” 的口号到如今的转型困境,美特斯邦威的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服装品牌的生命力永远在于 “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响应”。60 岁创始人的团舞或许能换来一时关注,但唯有扎稳供应链、打磨产品力、重塑品牌力,这个曾经的国民品牌才有可能穿越周期,在新消费市场中找回自己的位置。而这,显然比跳一支团舞难得多。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