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差缩至 1500 元:小米涨价背后的高端突围与苹果攻防战

2021 年底,雷军提出小米要 “对标苹果、学习苹果” 时,外界多将其视为追赶者的姿态宣言。五年后的 2025 年,小米 17 系列以 4499 元起售的定价站稳脚跟,高端配置较前代再涨 200-500 元,而 iPhone 17 仍维持 5999 元起的售价,两者价差从 2011 年的近 3000 元缩至 1500 元。这场跨越十余年的价格博弈背后,是小米高端化的坚定推进,也是苹果从 “保毛利” 到 “保份额” 的战略转向,更预示着全球高端手机市场格局的深度重构。

价格曲线反转:小米的进阶与苹果的克制

小米数字系列的价格攀升史,本质上是一部品牌价值升级的进化史。2011 年小米 1 以 1999 元的 “性价比” 定价撕开市场缺口时,iPhone 4S 的 4988 元起售价构建了难以逾越的品牌鸿沟。但从小米 6 开始,价格上涨成为常态:2017 年小米 6 提价 15%,2018 年小米 8 提价 17.4%,2019 年小米 9 提价 11.1%,逐步试探市场接受度。

2020 年的小米 10 系列成为关键转折点,起售价从 2999 元跃升至 3999 元,30% 的同比涨幅创下历史峰值,标志着小米正式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经过小米 10-14 系列在 4000 元档位的三年巩固,2024 年小米 15 将起售价上调 12.5% 至 4499 元,小米 17 的持续跟进则确认了这一价格基准的稳固性。十余年间,小米数字系列起售价涨幅超 125%,完成了从千元机到高端旗舰的身份蜕变。

反观苹果,其定价策略则呈现 “稳中有收” 的特征。2017 年小米 6 涨价 15% 的同期,iPhone 8 仅涨价 9.3%;2020 年 iPhone 12 因 5G 升级提价至 6299 元后,iPhone 13 又回调至 5999 元并维持至今。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苹果 ASP(平均售价)约为 6335 元,虽仍居行业顶端,但较五年前的涨幅不足 10%。这种 “加量不加价” 的策略,既是对市场竞争的回应,也是对自身品牌溢价的自信保持。

价格轨迹的分化,让两大品牌的竞争维度发生质变。当小米 17 Pro 以 5000 元级价格提供骁龙 8 Elite Gen 5 处理器、120W 快充和 “妙享背屏” 等配置时,与 iPhone 17 的硬件差距持续缩小,1500 元的价差已不足以形成绝对的品牌壁垒,反而凸显了小米的性价比优势。

肉搏战升级:从份额争夺到利润博弈

价格攀升从未一帆风顺,小米的高端化之路伴随着多次销量阵痛。2020 年小米 10 发布后,第二季度国内销量暴跌 35%,印度市场出货量近乎腰斩;2016 年首次提价尝试前,小米全年出货量曾同比下跌 36%,市场份额从 15.1% 跌至 8.9%。但短期波动并未阻挡长期趋势,小米 14 生命周期销量预计达 880 万 – 1200 万台,小米 15 上市两个月便斩获近 200 万销量,印证了高端化战略的市场可行性。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盈利能力的提升。小米手机业务毛利率从 2016 年的 3.45% 跃升至近年的 12% 左右,虽仍低于苹果 30%-40% 的硬件毛利率水平,但已实现从 “薄利走量” 到 “盈利增长” 的转型。这种盈利改善并非以牺牲份额为代价,2025 年上半年小米在全球高端市场销量同比增长 55%,跃升至第三位,而苹果同期在中国市场份额已下滑至 12%。

苹果的战略转向成为市场格局变化的催化剂。过往依赖 “挤牙膏” 式升级维持高毛利的苹果,在 iPhone 17 上罕见加大配置投入,全系升级 4800 万像素摄像头并搭载 A19 芯片,但因缺乏折叠屏、卫星通信等突破性功能,市场反响平淡。第三方渠道的价格松动更凸显其份额压力:拼多多对 iPhone 17 256GB 版本补贴后低至 5099 元,较官方价降幅近千元,二手市场残值率发布一周便降至 75%,较前代下降 10 个百分点。

从 “保毛利” 到 “保份额” 的切换,让苹果与小米进入正面交锋。在国内 6000-7000 元价位段,苹果市场份额已从 72% 下滑至 65%,而小米 17 系列凭借多核性能领先的处理器、更完善的影像系统和更快的快充技术,正在收割对价格敏感的高端用户。正如雷军所言,中国手机市场 “各领风骚两三个月”,这种动态平衡在双品牌的近身肉搏中愈发明显。

估值重构:手机之外的增长新引擎

2025 年小米股价的异常表现,揭示了更深层的价值逻辑变迁。尽管中报显示手机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但小米股价年内涨幅超 50%,季度调整后净利润创下 108.3 亿元的历史新高。这种背离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估值模型从 “硬件公司” 向 “新能源科技公司” 的重构。

小米汽车业务的爆发成为估值脱钩的核心变量。其汽车业务毛利率已达 26.4%,不仅远超手机业务的 12%,更接近公司整体 22.5% 的毛利率水平,且环比提升 3.3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彻底改变了投资者对小米的认知 —— 不再是依赖手机出货量的硬件厂商,而是具备 “手机 + 汽车” 双引擎的科技集团。

回顾小米估值的演进轨迹,这种转变早有伏笔。2020 年小米 10 系列高端化初成时,股价从 10 港元涨至 30 港元,市值增长 2 倍,印证了手机业务对估值的驱动作用;2021 年小米 11 系列推动市值突破 9000 亿港元,延续了这一逻辑。但 2025 年的估值跃升不再依赖手机毛利率,而是源于汽车业务展现的增长潜力,这种切换让小米摆脱了单一业务周期的束缚。

对于苹果而言,类似的估值压力同样存在。iPhone 17 发布会后首个交易日,苹果股价下跌 1.48%,市值蒸发约 3700 亿元人民币,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创新乏力的担忧。当小米凭借汽车业务打开估值天花板时,苹果虽仍占据全球高端手机市场 62% 的份额,但在科技行业的增长叙事中已略显被动。

终局未定:高端市场的三重竞争维度

这场跨越五年的对标之战,正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从当前格局看,小米与苹果的竞争已延伸至三个维度:

在产品层面,形成 “创新突破” 与 “生态完善” 的对决。小米 17 的 “妙享背屏” 开创交互新场景,骁龙 8 Elite Gen 5 处理器在多核性能上领先 A19 Pro 芯片;苹果则凭借 iOS 生态的无缝协同和视频拍摄优势,维系核心用户粘性。硬件参数的差距缩小,让用户体验成为关键胜负手。

在市场层面,呈现 “细分渗透” 与 “存量保卫” 的博弈。小米在 4000-5000 元价位段站稳脚跟后,开始向更高价位渗透;苹果则在 6000 元以上市场防御,同时通过渠道补贴争夺中端用户。2025 年国内用户平均换机周期延长至 36 个月,存量市场的用户争夺愈发激烈。

在战略层面,上演 “双轮驱动” 与 “生态深化” 的较量。小米以手机撬动汽车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苹果则在 iPhone 之外,通过 Mac、iPad、Watch 等设备巩固生态闭环。两者的路径选择,将决定未来十年的科技行业格局。

从 1999 元到 4499 元,小米的价格攀升史是中国品牌高端化的缩影;从 5999 元的坚守到渠道补贴的松动,苹果的策略调整是巨头应对挑战的必然。当价差缩至 1500 元,当估值逻辑完成切换,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价格本身,成为科技行业创新能力、生态构建与战略远见的综合比拼。终局尚未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高端市场的竞争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