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家族中,胰腺癌凭借其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生存率,被冠以 “癌中之王” 的可怕称号。据相关数据统计,胰腺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通常不足 10%,远超其他常见癌症,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曾报道,胰腺癌在临床治疗中呈现出 “三高三低” 的显著特点 —— 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药物有效率低。这一系列残酷的现实,让胰腺癌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隐患。那么,胰腺究竟是如何被一步步伤害,最终发展成胰腺癌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好预防,抵御这一 “健康杀手” 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胰腺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胰腺是位于上腹部深处的一个重要消化器官,它既能分泌胰岛素等激素调节血糖,又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食物,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关键器官,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侵害,为胰腺癌的发生埋下伏笔。
从致病因素来看,不良生活习惯是伤害胰腺的 “头号元凶”。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致癌物质,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胰腺,对胰腺细胞造成持续损伤,增加细胞癌变的概率。饮酒也是一大危险因素,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会刺激胰腺组织,引发胰腺炎。而反复发生的胰腺炎,会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破坏胰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胰腺细胞很容易发生异常增殖,进而发展成癌症。
饮食习惯的不合理也会给胰腺带来沉重负担。如今,很多人偏爱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肥肉、甜食等。这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液。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的胰腺,会因过度消耗而出现功能异常。同时,高脂肪饮食还会影响体内的激素水平,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此外,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会导致胰液分泌紊乱,胰管内压力升高,引发胰腺损伤,为胰腺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除了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在胰腺癌的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胰腺癌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出很多。这是因为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导致机体对胰腺癌的易感性增加。比如,BRCA1/2 基因突变、家族性非典型多痣黑色素瘤综合征等,都与胰腺癌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需要提高警惕,加强胰腺癌的筛查和预防。
胰腺癌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隐匿的过程,在疾病早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这也是导致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的重要原因。在胰腺癌的早期阶段,胰腺细胞开始出现异常增殖,但由于病变范围较小,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不大,患者可能仅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症状,比如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乏力等。这些症状很容易与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混淆,从而被患者忽视,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
随着病情的发展,胰腺癌逐渐进入中期。此时,肿瘤体积不断增大,开始侵犯周围的组织和器官,患者的症状也会逐渐明显。上腹部疼痛会加剧,疼痛性质可能变为持续性钝痛或绞痛,并且疼痛会向腰背部放射。同时,患者还会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黄疸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起的,这是胰腺癌中期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患者会因为对症状的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延误了病情。
当胰腺癌发展到晚期时,肿瘤已经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甚至出现了远处转移,比如转移到肝脏、肺部、骨骼等。此时,患者的症状会更加严重,除了上述症状会进一步加剧外,还会出现腹水、胸腔积液、剧烈疼痛、恶病质等情况。患者的身体状况会急剧恶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治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生存率极低。
面对胰腺癌这一 “癌王”,我们并非无计可施。做好预防工作,是降低胰腺癌发病风险的关键。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是必不可少的,尽量避免吸烟和二手烟的暴露,减少酒精的摄入,尤其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在饮食方面,要保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比例。同时,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胰腺的负担。
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同时结合一些力量训练,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避免肥胖也是预防胰腺癌的重要措施之一,肥胖会增加体内炎症反应,影响激素水平,从而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对预防胰腺癌至关重要。
定期体检和筛查对于胰腺癌的早期发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有胰腺癌家族遗传史、长期吸烟饮酒、患有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等高危人群,更应该定期进行胰腺癌的筛查。目前,常用的胰腺癌筛查方法包括腹部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如 CA19-9、CEA 等)、CT 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胰腺的大小、形态和结构,发现胰腺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胰腺癌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胰腺癌,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CT 和 MRI 检查则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的病变情况,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此外,积极治疗与胰腺癌相关的基础疾病,也能有效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避免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减少对胰腺的损伤;慢性胰腺炎患者要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反复发作,防止胰腺组织进一步纤维化和恶变。
总之,胰腺癌虽然被称为 “癌中之王”,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药物有效率低的特点,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胰腺癌的危害,了解其致病因素和发展过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预防和筛查工作,就能够有效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共同警惕 “癌王” 胰腺癌,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做好预防工作,守护身体健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