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生生等品牌足金饰品克价突破 1100 元 / 克,伦敦金现飙升至 3753 美元 / 盎司,年初至今涨幅超 40%,黄金市场的狂热已从原料端蔓延至消费端。更引人注目的是,以老铺黄金为标杆的古法黄金品牌们正集体上演涨价潮:宝兰珠宝年内二度调价在即,琳朝珠宝完成年内第三次提价且最高涨幅超 40%,君佩黄金即将迎来今年第二轮涨价,老铺黄金自身也已完成两轮调价。这些曾小众的品牌纷纷以 “黄金界爱马仕” 为目标,在高端商场逆势扩张,但复制老铺黄金的成功之路,远比跟风涨价复杂得多。
金价狂潮:古法黄金涨价的底层逻辑
2025 年的黄金牛市,为古法黄金的涨价潮埋下了关键伏笔。本轮国际金价的飙升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宏观因素共振的结果:美国 8 月非农就业数据仅新增 2.2 万个岗位,远低于预期的 7.5 万个,失业率升至 4.3% 的两年新高,市场对美联储 9 月降息的预期概率逼近 100%,美元指数走弱与美债实际收益率下行显著降低了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中东冲突扩散与俄乌局势紧张持续推升避险需求,使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资产的吸引力倍增;全球央行连续 14 个季度净购金,中国央行已连续 10 个月增持,这种结构性需求为金价提供了坚实支撑。
原料价格的暴涨直接传导至终端市场。数据显示,国内主要品牌金店足金饰品单价已普遍超过 1070 元 / 克,部分品牌单日涨幅超 13 元。对于古法黄金而言,成本压力更甚一筹 —— 其核心卖点 “手工錾刻”“花丝镶嵌” 等工艺本就依赖熟练工匠,随着行业升温,人工成本年均涨幅达 8%-12%。宝兰珠宝创始人徐毕东曾公开表示,一件花丝工艺作品需历经设计、制胎、掐丝等数十道工序,耗时数月,原料与人工成本的双重叠加,使其调价成为必然。
消费者的 “买涨不买跌” 心理则加剧了涨价循环。老铺黄金在 2 月和 8 月涨价前夕,北京 SKP 门店出现 2-3 小时排队盛况,多个爆款断货;宝兰珠宝虽未引发抢购潮,但杭州大厦店庆期间叠加涨价预期,代购订单量翻倍,金花丝转运珠等款式成为热门。这种需求热度让品牌更有底气通过调价转嫁成本,形成 “金价上涨 — 成本增加 — 预期涨价 — 需求提前释放 — 确认涨价” 的闭环。
模仿秀:从产品到渠道的全面跟风
老铺黄金的崛起为行业提供了 “高端化范本”:以非遗工艺为内核,以文化叙事为包装,以高端渠道为支撑,最终实现产品溢价。如今,宝兰、君佩、琳朝等品牌正从多个维度复刻这一模式。
在产品策略上,“传统工艺 + 文化符号” 成为标配。君佩黄金在新品中明确标注 “非遗工艺”“大师监制”,宝兰珠宝主打 “东方美学” 与 “收藏级黄金” 概念,琳朝珠宝则强调 “纯手工定制”,部分作品工期长达一年以上,甚至暂停线上接单以营造稀缺感。这种设计思路与老铺黄金高度重合 —— 后者同样以古法铸金为核心,从文物中汲取灵感,将饕餮纹、回纹等传统元素融入设计。价格定位上,这些品牌也向奢侈品看齐:宝兰花丝系列普遍超万元,最高达 9 万余元;琳朝收藏级产品报价 30 万元;君佩高端款突破 7 万元,与老铺黄金 1188 元至 355900 元的价格带形成呼应。
渠道布局上,高端商场成为必争之地。老铺黄金 2025 年已进驻北京 SKP-S、上海 IFC 等顶级商业体,甚至进军新加坡金沙购物中心,截至 6 月底拥有 41 家自营门店。追随者们亦步亦趋:君佩黄金年内入驻沈阳万象城、南京德基广场等高端商场,宝兰珠宝在深圳万象城开出华南首店,试图通过场景升级支撑产品溢价。这种选址策略直指高净值客群,与奢侈品品牌的渠道逻辑如出一辙。
营销叙事则聚焦 “稀缺性与收藏价值”。琳朝珠宝推行 “线上限量接单”,宝兰珠宝强调 “三十年工艺积淀”,君佩黄金突出 “大师背书”,均在刻意弱化黄金的原料属性,强化其艺术价值。这种叙事方式正是老铺黄金得以实现高溢价的关键 —— 其产品价格远超原料成本,核心在于让消费者认可工艺与文化的附加价值。
鸿沟:模仿者难以跨越的三重门槛
尽管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宝兰们与老铺黄金之间仍存在难以逾越的差距。业内分析指出,要成为 “下一个老铺”,这些品牌需突破渠道、工艺与品牌的三重瓶颈。
渠道规模的差距最为直观。截至 2025 年 9 月,老铺黄金已在 16 个城市布局 41 家自营门店,且多位于核心城市的顶级商场;而君佩黄金仅有 6 家门店,宝兰珠宝 5 家,琳朝珠宝甚至仅在兰州有 1 家实体店。这种差距不仅意味着市场覆盖面的悬殊,更影响着品牌认知的渗透 —— 老铺黄金通过密集的高端渠道布局,已形成 “高端古法黄金 = 老铺黄金” 的认知联想,而新品牌短期内难以突破地域限制。更关键的是,高端商场对入驻品牌的筛选极为严格,需考量品牌影响力、客单价与坪效,新品牌的扩张速度受制于自身实力与商场认可程度。
工艺传承与标准化能力的差距更为致命。老铺黄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非遗工艺规模化生产,其背后是数百名资深工匠组成的团队与成熟的品控体系。而多数追随者面临 “工匠短缺” 困境:花丝镶嵌等工艺需数十年经验积累,全国熟练工匠不足千人,且多集中在老铺黄金等头部企业。琳朝珠宝虽宣称 “纯手工制作”,但因工匠有限导致工期冗长,甚至需暂停接单,暴露了产能短板。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显示,采用智能熔铸设备与数字化纹样模块的品牌,产品溢价能力可达传统工艺的 1.8 倍,而新品牌在技术赋能与工艺传承的平衡上仍显不足。
品牌心智的建立则需要时间沉淀。老铺黄金的 “奢侈品属性” 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的工艺深耕、文化营销与高端渠道运营逐步形成。其 “一口价” 模式之所以被接受,源于消费者对品牌工艺价值的认可。而宝兰们的涨价更多依赖原料价格上涨的外部驱动,自身品牌溢价能力尚未经过市场检验 —— 宝兰珠宝的涨价仅带来销量小幅增长,并未出现老铺黄金式的抢购潮,恰恰反映出消费者对其品牌价值的认知仍停留在 “原料 + 基础工艺” 层面。
未来:溢价泡沫还是格局重塑?
资本的押注为模仿者们带来了一丝希望。2025 年 6 月,琳朝珠宝获得日初资本的天使轮融资,开源证券在研报中称其 “已呈现奢侈品特征”,有望推动行业格局重塑。若金价持续高位运行 —— 基准预测显示 2026 年伦敦金现可能触及 4000 美元 / 盎司,极端情境下逼近 5000 美元 —— 古法黄金的投资属性将进一步凸显,为新品牌提供发展窗口。
但机遇背后暗藏风险。若未来美联储降息预期落空、地缘政治风险缓解,金价可能回调,依赖原料涨价支撑的调价逻辑将失效。更重要的是,奢侈品品牌的核心在于 “不可替代性”,而当前多数追随者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均主打 “古法工艺 + 传统纹样”,缺乏差异化竞争力。一旦市场降温,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认知度更高的老铺黄金,或回归周大福等传统品牌。
对模仿者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从 “复制表象” 转向 “构建内核”。一方面需深耕细分工艺领域,形成差异化标签 —— 如宝兰珠宝可聚焦花丝镶嵌的创新设计,君佩黄金可结合自身翡翠优势开发跨界产品;另一方面应加速工艺数字化转型,通过激光微雕、3D 硬金成型等技术提升效率与品质,实现 “手工温度 + 科技赋能” 的平衡。此外,长期的文化叙事与用户运营不可或缺,需通过展览、非遗合作等方式,让消费者真正认可品牌的工艺价值而非单纯追逐金价涨幅。
当克价突破 1100 元,古法黄金的 “奢侈品化” 尝试进入关键期。老铺黄金的成功证明了中式黄金的高端化潜力,但宝兰们的模仿秀若仅停留在涨价与渠道跟风层面,终将在金价波动与市场竞争中暴露短板。唯有真正掌握工艺核心、建立品牌心智,才能在黄金牛市退潮后依然站稳脚跟,否则所谓的 “奢侈品梦” 不过是依附于金价的短暂泡沫。
发表回复